寶寶發燒怎麼辦?

小孩子發燒究竟該如何處理?以往父母、親朋好友所傳承下來的觀念,都是發燒很危險,可能造成腦膜炎、小兒麻痺、會燒壞腦子等負面訊息,經過多方訊息評估後,原來發燒是有好處在的,以往常常太過緊張面對而把自己嚇壞,在此提供一篇文章及自己的經驗一起分享喔。
之前只要小孩子一發燒我就會急著想把燒退下來,因此冰箱中一定放有一盒塞劑,醫生的退燒藥也跟著用,等燒退了才安心。其實,發燒對小孩的身體是有益處的,而每位小朋友的體質不一樣,因此可忍耐或容許燒的程度也不同,瞭解發燒的原理之後,漸漸的處理起來心理踏實的多,我的處理方式如下:

1.輕微感冒:暫不看醫生、吃藥,可多喝開水或煮麥芽梨子水給小孩子喝,有潤肺及退火的效能,有些甜甜的,小孩非常愛(我的小孩不愛喝白開水),多喝水就對了。
 材料:
 麥芽、梨子1顆、金桔5粒、話梅1~2顆,也可用蘋果、楊桃(更佳)等水果代替。

2.流鼻水、微發燒級:看醫生視情況用藥,喝些舒跑(用水稀釋)補充電解質作代謝,發燒部份則多泡溫水降體溫。

3.感冒38-39.5度發燒級,依醫生開立藥方用藥,4小時一次,可吃退燒藥,退不下來才看情況用塞劑(我女兒常燒到40.3度仍活蹦亂跳的玩,真有夠耐的),隨時觀察身體變化,雖說發燒對身體有益,但每位小孩體質不同,我覺得還是小心僅慎為妙。



~~~轉貼一篇相關較專業文章分享之~~~轉自絲路線上論壇< >


兒童發燒時,如何照料比較妥當呢? 

小孩在晚上容易發燒,這時把小孩身上的衣服換薄一點的,,,要通風。

室內溫度要在23度左右,把冰枕包上一層毛巾後放在頭下。一晚要換三次到五次。不吃不要緊,多喝飲料.....愈多愈好!!會退燒的。

1. 不要驚慌(尤其是在三更半夜時),先用溫度計(肛溫者最好)量一下體溫。一般而言肛溫要量1分鐘,腋溫則須量3-5分鐘。通常肛溫會高過腋溫0.5℃左右。

2. 發燒時首先要補充水份,最簡單的方法是喝水。嬰幼兒(二歲以下),有時會因水份攝取不夠,引起所謂「脫水熱」,發燒需要多補充水份,但是否需要注射葡萄糖水或食鹽水?祇要能吃下去就沒有必要打針。

3. 發燒時,小孩的衣服穿著和平常一樣即可,勿需多添衣服,穿太多衣服,流汗太多,則更容易發生脫水,事實上穿著衣服應減少,以幫助散熱,此外,應天天洗澡,保持乾淨,才不會造成繼發性細菌感染。

4. 若小孩體溫於38.5℃以下,可先行給予睡冰枕,洗溫水澡等有助退燒,但不必用酒精擦浴,因使用不當反會引起副作用。

5. 家中應常備有口服退燒藥及肛門栓劑退燒藥。小孩發燒時:如非常不舒服,或體溫>38.5℃,可先予口服退燒藥,如小兒普拿疼。若吃完藥後燒沒退,可先給予洗溫水澡或服藥後1小時,仍持續高燒沒有流汗等退燒的情形,可以給予栓劑。口服退燒藥與栓劑兩者吸收速度不同,但效果一樣,至於退燒針,則少打為妙:其作用雖和前兩者相同,但小孩子多受皮肉之痛,並造成兒童對醫護人員恐懼感,且可能造成注射部位纖維化,這是當前家長最應更正的觀念之一。

6. 一般而言退燒藥的使用,須間隔4-6小時以上,若能合併使用睡冰枕,洗溫水澡效果更好。

7. 發燒小孩,若已找出病因,則需按時服藥(此時仍會發燒數天),這時退燒已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觀察小孩徵象,如呼吸困難、腹脹、疼痛、意識變化等。

8. 三更半夜發覺小孩發燒,不必急著找醫師,如果小孩仍能很安穩的睡覺,不如讓他好好休息睡到天亮;或可以直接給予栓塞劑。如果吵鬧不安,可按照上述步驟處理,待天亮後,再帶去看醫師。

9. 嬰幼兒(小於5歲)的發燒常會有熱痙攣(抽筋)的併發症,最常發生於6個月到5歲的小孩,溫度超過38.5℃,常在發燒頭24小時內發生,一般是良性的,抽搐時間不會超過10分鐘,有熱痙攣體質的小孩,如果有發燒,應先服用退燒藥,然後立刻求醫。

總之,小兒發燒時不必驚慌,「退燒」並不等於「治病」,找出病因,對症治療,自然會退燒。

人體的下視丘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作用就像冷氣機的設定溫度,正常的時候嬰幼兒設定的溫度比成人稍高,所以台語俚語說「囡仔屁股三鬥火」很有趣,嬰幼兒肛溫大約在攝氏三十七點五度,上下變動一度左右。成人和較大兒童口溫大約攝氏三十六點八度,上下變動零點五度。

如果設定溫度提高,例如人體感染病原,引起白血球反應,產生「熱素」,就會刺激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當設定溫度被調到39。C時,身體藉著肌肉打顫收縮產熱,或者減少出汗散熱,將體溫提升到39。C為止。所以發燒前,可能會發冷發抖,再突然高燒,某些細菌毒素,這種現象特別明顯。

許多父母也觀察到,孩子容易在夜間發高燒。這是因為嬰幼兒身體含水比例較成人高,只要輕度缺水就影響散熱,容易發燒。孩子生病的時候,體力變差,睡得久。夜間長時間不進食喝水,當然體溫升高。

發燒會損傷腦子嗎?

發高燒本身,是不會使「腦筋變壞,智能變差」的,以往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醫療知識尚未普及,發高燒背後的原因沒有區分清楚。事實上,只有腦炎、腦膜炎等腦質本身受疾病破壞才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而非發燒把人燒笨,燒聾了。嬰幼兒體溫控制中樞穩定性不如成人,輕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燒40。C,發燒時家長只要知道如何處理,診斷病因應該交給專業的醫師,不必過份憂心。

根據統計,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體溫很少超過41。C,如果超過這個溫度,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比較高,應特別警覺。至於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可能必須到41.7。C,細胞蛋白質才會因高溫變質,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傷,這種極端的高溫,很少伴隨疾病發生,臨床上惟有對麻醉過敏,引起惡性發燒才可能達到如此高溫。

就因為發燒本身不至於傷害孩子,所以退燒是否必要,長久以來一直有爭議。主張不必退燒的學者認為,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發燒的型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一味退燒反而誤導。

但是有更多的醫師和學者贊成適度的退燒。因為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造成內在的消耗,病人頭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嬰幼兒容易脫水,發燒造成水份蒸發,更是惡性循環。八歲以下的孩子,熱性痙攣的比例較高,放任發燒,引起次發的傷害是不必要的。

綜合以上的論點,面對發燒正確的態度,是把發燒當作一種警訊,就如烽火臺點燃,只是告訴我們敵人來犯一樣,必須找到引起發燒的病因對症下藥,才能釜底抽薪,不再發燒。

如何正確使用退燒藥?

每位兒童家裡都必須常備退燒藥以因應不時之需,免得臨時半夜發燒束手無策。退燒藥的使用也有技巧和原則,何時用、怎樣用,平時宜有正確觀念,才不會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燒失控。

退燒藥有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一般以水劑較溫和,最普遍使用的是普拿疼糖漿,阿斯匹靈錠劑退燒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靈可能引發雷氏症候群,不宜使用。

栓劑用來塞肛門,由直腸吸收,效果快速,小孩拒絕吃藥時也能退燒,非常方便,但用量寧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燒過度,體溫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門,造成腹瀉。打退燒針,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過敏休克。退燒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溫,不必一時心急,因小失大。

嬰幼兒體表面積大,從皮膚散熱效果最好。發燒時不宜穿多衣服,強迫出汗,反而應用冰枕,溫水拍澡等物理性的退燒方式,輔助退燒藥劑的化學性退燒,效果最好。

簡而言之,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攝氏三十八點五度,就可以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每次只用一種,劑量以體重計算。使用同時,配合冰枕,觀察半小時,再量一次體溫,如果未降,加上溫水(約30~33。C)擦洗。通常使用退燒藥一小時後,可以評估藥效。體溫不必降到正常,只要孩子舒服一些,不再煩躁不安就算有效。

退燒效果不彰常因劑量計算錯誤,孩子體重不斷增長,劑量也需不斷調整,應個別請教醫師。退燒藥也可以交替不同種類使用,也就是說,這次用普拿疼,下次用肛門栓劑,可以避免同類藥物累積過量。每次使用退燒藥,不論是否為同一種,應相隔四小時以上。

若不慎重疊使用過多退燒藥,有可能使體溫下降過速,造成四肢冰冷或發抖,此時改用毛毯保溫或熱水袋保暖,體溫自然回升,不必再用其他藥物,這種失控的退燒,基本上不會對孩子造成危險。

如何面對發燒?
發燒不是病,只是一種現象,代表體溫控制中樞失調了。當人體感染病原時,大量喝水是最好的預防發燒的方法。嬰幼兒平時喝奶完,就應習慣喝一些開水,一則漱口有清潔作用,避免蛀牙和口腔念珠菌滋生,一則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在生病的時後才不容易脫水和發燒。

每個幼兒的家庭都應常備體溫計和退燒藥。肛溫表和耳溫計測得的是中心溫度,比較準確,耳溫槍使用快速且方便,但品牌良莠不齊,或者測量方法不正確都可能有誤差,適合用來篩檢,高燒的情況仍應用肛溫表確認。

此外,發燒持續的天數比溫度的高低更重要。輕度的病毒感染,小嬰兒也可能燒到40。C,只要不持續超過三天,並不奇怪。但是越大的孩子,發燒持續超過三天以上,卻需要檢驗白血球,查明是否併發其它問題,不可掉以輕心。

最重要的,診斷發燒的原因需要專業判斷,發燒退了仍應去找醫師查明原因,特別是新生兒和六個月以下嬰兒,敗血症往往只表現體溫不穩或過低,千萬不可以為燒退了就沒事。

http://diary.blog.yam.com/neartainan/article/5122548

 

發燒的認識

  • 體溫調節中樞設定值提高,就會發燒

我們腦子裡有個叫做下視丘的構造,它裡面有負責控制體溫的「體溫調節中樞」,通常它會將體溫維持在一個「設定值」上。身體若有發炎反應(如細菌或病毒感染)時,身體則會產生一些熱原物質,使體溫中樞的設定值提高。當設定值被提得愈高,發燒就會愈厲害,換言之,要處理發燒,就要想辦法將設定值回復到平常的範圍。

  • 發燒對人體的影響

寶寶驟然的體溫上升,會為寶寶帶來身體上的不適,不僅精神欠佳、胃口不好,因發燒促使體內代謝活動的增加,也會讓寶寶急速消瘦,讓父母心疼不已,更擔心高燒過度會燒壞腦袋,造成更大的後遺症。

其實,發燒並不是只有壞處,事實上,它是利弊兼具,從好處來說,發燒可以: 一、做為一個警號,表示身體有問題了,需要注意或求醫治療。
二、可殺死病毒及細菌:許多疾病的病媒菌只有在正常溫度(37℃)時才能生存,所以當體溫升高時,可抑制這些有害病毒及細菌的生長,這也是人體防衛的轉機之一。
三、發燒時身體會不適,此時因疲倦所以需要調養休息不致讓身體過度疲勞,以全力對抗內在的菌。
發燒的壞處則包括:
一、體溫突然的升高,會使幼兒調適不當而容易誘發抽筋。
二、發燒使兒體不適、全身痠痛、精神欠佳,不能從事正常活動。
三、發燒促使體內代謝活動增加,,加上胃口不好,容易急速消瘦。

正常體溫的認識

  • 嬰幼兒一天的體溫變化

一般來說,嬰幼兒的體溫比兒童要高;一天之中,清晨睡醒時體溫最低,傍晚時分最高,有時早晚之差還可達攝氏1度;另外,運動過後體溫也會比較高,休息時體溫則會降低。
不過,平均來說,嬰幼兒如果體溫高於攝氏37.8度(華氏100度),兒童及成人體溫高於攝氏37.2度(華氏99度)時,就可能是發燒了。

發燒太久≠腦子燒壞

  • 發燒時,身體會產生降熱物質來調和平衡

體內許多功能的維持、進行,都需要不同的酵素來運轉,也必須在適當的溫度下才能順利運作。只是當身體發燒時,體內除了產生熱原物質外,其實也會同時產生一些降熱物質來調和平衡,所以一般是不會燒過頭的。
◎超過攝氏42度的高溫,小心腦部疾病的可能
根據統計,發燒時約有千分之5的機會,體溫會超過攝氏42度,這時就要特別小心,會導致原本正常的寶寶,在某次高燒後就變的腦筋不靈光,其真正的幕後元兇是發燒背後的病症及其併發症。

退燒的必要性

嚴格說來,「發燒」本身不能算是一種病,而是許多病都會產生的一種「症狀」。所以,最重要的是應該是找出引起發燒的原因,對症下藥,而不只是單純地為發燒這個症狀而進行退燒的處理。
只要養成這個正確的觀念,並加以適度且正確地使用退燒藥,則退燒藥將是相當安全且是解除發燒引起的不適感覺的好方法之一。所以,發燒雖然是身體微恙的警訊,但一味地放任發燒持續進行,甚至引起次發的傷害,這樣則是反其道而行。

退燒藥的認識

  • 小兒常用退燒藥

《Acetaminophe》
Acetaminophen是一般小兒發燒最常用的藥物,即小兒普拿疼錠劑(PanadolÒ)、TintenÒ 錠劑或ZutonÒ糖漿劑,服用劑量依體重調整,故請遵照醫囑服用,服藥間隔通常為每4-6小時一次
《ibuprofen》
Ibuprofen是另一種相當安全的小兒退燒藥,退燒效果和普拿疼差不多。但此藥較貴,且較易引起腸胃不適,對於有出血傾向及小於六個月的寶寶不建議使用。
《阿斯匹靈》
至於阿斯匹靈雖然退燒效果很好,但是罹患某些疾病(例如水痘),若服用它,卻可能引起一種嚴重足以致命的病─雷氏症候群,所以目前已漸漸少用。
《退燒栓劑》
退燒栓劑是透過肛門給藥,對熟睡中的幼兒使用是最方便的,因為可以在不吵醒寶寶的狀況下使用。但是就如量肛溫一樣,小孩子多半不喜歡,反覆使用也容易引起類似腹瀉的症狀。所以栓劑應在寶寶無法口服退燒藥的狀況下,才用來當做第一線的退燒藥。

  • 什麼情況下才吃退燒藥?

退燒藥的目的在於使高溫減低,而不是完全不燒,另外藥吃多了對身體也有不良作用,所以由此可知只有在必要時才能服用退燒藥,以免濫用造成危險。一般而言都在體溫達攝氏38.5℃以上時才開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藥中間一定要隔四至六小時。當然如果寶寶燒的並不高,譬如每天只燒兩三次,而且只達到38℃左右,也可以給他服用退燒藥,因為不會有過量的顧忌,但是其退燒的效果就不十分顯著了。


有關發燒的問與答

●為什麼幼兒容易發燒?
一、因為其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較不成熟,所以對體溫的控制力較弱。
二、本身對病毒及細菌的抵抗力較差,防禦陣線薄弱,因此很容易在事先一點徵兆都沒有的情況下,就直接病毒素侵犯到體溫中樞而高燒起來了。
●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內各種功能及活動的進行,最適宜的溫度範圍大約是攝氏36.5度至37.5度,所以平均而論,正常的體溫認為是37度左右。
有些非疾病的因素會引起發燒:
一、環境溫度過高:體溫無法外散,所以就升高了,這就是所謂的中暑。
二、劇烈運動時及其後:會有暫時性的體溫升高。
三、腦部受傷或長瘤:破壞了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所以體溫的升降會有很大的變化。
四、某些特殊藥物的作用:如阿妥平(atropin)及麻醉劑。


因疾病而引起發燒者,則緣於各種病毒或細菌侵犯人體時,會放出一些毒素,而這些毒素就會改變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使它將攝氏37度誤認為應該是39度或更高才正常,就好比冷氣機的設定被誤調了,因此產生發燒現象。
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疾病很多,如:感冒扁桃腺發炎氣管炎肺炎腸胃炎腦炎……等,所以當有以上疾病時,都會伴隨著發燒。此外,癌症或腫瘤也會釋放出某種毒素,而使體溫調節中樞改變其設定,因此也會有莫名其妙的發燒狀況出現。

●發燒對人體的影響:
發燒並不是只有壞處,事實上,它是利幣兼具,從好處來說,發燒可以:
一、做為一個警號,素示身體有問題了,需要注意或求醫治療。
二、可殺死病毒及細菌:許多疾病的病媒菌只有在正常溫度(37℃)時才能生存,所以當體溫升高時,可抑制這些有害病毒及細菌的生長,這也是人體防衛的轉機之一。所以古時有所謂的熱療法,就是讓病人浸在熱水或熱沙中,使體溫升高用以治病,其原理在於此。
三、發燒時身體會不適,此時因疲倦所以需要調養休息不致讓身體過度疲勞,以全力對抗內在的菌。
發燒的壞處則包括:
一、體溫突然的升高,會使幼兒調適不當而容易誘發抽筋。
二、發燒使兒體不適、全身痠痛、精神欠佳,不能從事正常活動。
三、發燒促使體內代謝活動增加,體力消耗很大,加上胃口不好,容易急速消瘦。
●高燒會不會燒寶寶的腦袋?
大腦細胞的基本成份是蛋白質,而蛋白質通常要在攝氏42度以上才會逐漸地被破壞。一般的發燒很少會超過此一溫度,所以不用擔心會燒壞了大腦。
既然發燒不會傷到大腦,那麼為什麼一些原本正常的小孩,在某次的高燒後,就顯得非常不靈光或幾近白癡狀態呢?的確,偶然會有這類的個案發生,但並不是由高燒造成,而是原本就因腦炎、腦膜炎或高燒引起的抽筋過久導致大腦缺氧......等,所造成的大腦傷害,與高燒本身是兩回事。
氣管炎或肺炎也會發燒,但不會影響到大腦,由此可知,發燒與燒壞腦筋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體溫要高到多少,才應吃退燒藥?
退燒藥的目的在於使高溫減低,而不是完全不燒,另外藥吃多了對身體也有不良作用,所以由此可知只有在必要時才能服用退燒藥,以免濫用造成危險。
一般而言都在體溫達攝氏38.5℃以上時才開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藥中間一定要隔四至六小時。當然如果寶寶燒的並不高,譬如每天只燒兩三次,而且只達到38℃左右,也可以給他服用退燒藥,因為不會有過量的顧忌,但是其退燒的效果就不十分顯著了。
●發燒時體溫為什麼會忽高忽低?
即使是正常的體溫,也不會衡定的一成不變,它是呈波型的高低狀,通常在清晨體溫最低,而下午體溫最高,但都維持在攝氏36℃至38℃之間。發燒時,體溫一樣是高低起伏的,這是典型的發燒,體溫調節中樞在此時被設定在39℃左右,高的時候可達40℃以上;過一會兒就降到38℃左右,然後沒多久,又會再升上去。所以幼兒生病發燒時,父母勿因短暫的燒退而心喜,因為一會兒之後,仍有可能再回升成高溫。
●什麼時候才會自然退燒?
一般而論,發燒都要持續約三至五天左右,當然也有短期燒個一兩天的,或長的會燒到六七天,甚至兩個星期之久的,這要看病菌的種類及個人的免疫抵抗力而定。病好了以後,體溫調節中樞的設定就又會恢復成原來的攝氏37℃左右了。
●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之後,過沒多久又燒起來了?
退燒劑是是短暫地把燒降低一點,並不是『止』燒藥。它可以使身體感覺舒適些,是屬於症狀治療,而非真正的治根藥物。
退燒藥最主要的作用在於:
(1)使體表面的血管擴張,血液中的熱可由體表散到空氣中
(2)使汗液增加,流汗亦可幫助退燒
(3)使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溫度暫時地降低
(4)使體內發炎的反應減緩一點,釋放出的毒素也減少一點。經由以上這些作用後,體溫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暫時消退。但是在退燒的藥效消失後,身體又會發燒,這是因為疾病的因素還存在著的緣故。
●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但燒一點都沒有退?
當這種現象發生的時候,可能是下面兩個原因:
一、藥效不足:沒有吃足夠或藥的品質有問題。
所以只要確定退燒藥沒有品質上的問題,還是應該必要時服用。
退燒藥千萬不可多服幾次或將劑量增加,以加強退燒的效果任何藥物(包括退燒藥)都有它們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會產生毒性。許多父母因愛兒心切,而把過多的退燒劑給幼兒服用,但用沒有燒,反而燒得更厲害,因為退燒藥的毒性反應之一,就是讓體溫升高。
●其他的退燒方法:
父母時常碰到的問題是:藥己經按時吃了,但寶寶的燒還是很高,這個時候你可以採取下列幾種方法:
一、全身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左右)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注意:千萬勿用冷水或酒精來拭浴,以免在短時間內快降溫,對寶寶不好。且燙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寶寶的反應會劇烈,可能會抽搐。同理亦不宜於幼兒使用冰枕,因為幼兒不易轉動身體而易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冷,而酒精的氣味又會使幼兒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二、洗熱水澡:理論與前項相同。
三、多喝水:以助發汗。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的失水。
●幼兒發燒可否吹冷氣或電扇以求降溫?
勿直接對著身體吹。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如果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則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發燒與疾病本身有何關連?
發燒只是疾病的症狀之一,而不是全部。醫師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響及進展,但通常父母只是看到疾病的外表;如發燒、嘔吐、咳嗽......等。醫師治病,首重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癒的方法,而不是單純的只為退燒而己。所以在某些情況下,醫生會讓症狀(如發燒)持續地表現出來,以探尋內在真正的病因。 切記,不要一味的要求醫師退燒,去治療發燒這個症狀,而應遵從醫囑正確的找出引起發燒的原因,對症下藥。

參考文獻及網址

絕對防治寶寶發燒、感染    林奏延醫師著   台視文化
孩子常見疾病的預防與治療     渡邊徹    棉花田出版
幼兒疾病百寶箱      詮國翻譯社         大樹林出版
寶寶發燒怎麼辦    王英明      聯經出版
100種小兒科常見疾病    黃碧桃    新自然主義出版
http://www.taconet.com.tw/A1234B/%A5%AE%A8%E0%B5o%BFN.htm
http://homepage.vghtpe.gov.tw/~peds/ped/fever.htm#a
http://www.dadupo.com.tw/m-u/2004-10/link-1.htm
http://www.babyno1.com/index.php/2008-07-22-06-09-07/2008-07-22-10-11-32/137-2008-07-07-07-55-47.html

http://onped.com/tw/instructions/72-infection/205-how-do-the-baby-fever.html

 

吃了藥,但沒有退燒,怎麼辦呢?

 

發燒時的正確護理

蘇同學(化名)某天在家中看書時忽覺不適,一陣陣地發冷,甚至冷到打寒顫,

他穿起毛襪及厚衣服,再蓋上兩條被子,仍然不停發抖。


等到母親喊他出來吃飯卻沒有回應時,掀開被子才發現他渾身發燙。

送到醫院一量體溫,已經高到卅九度八,護士小姐還責怪家人,

怎麼讓病人穿那麼多,這樣要如何退燒?

不論大人小孩,發燒是居家護理經常碰到的狀況,但一般人的作法卻有很多錯誤。

最常見的一種錯誤是「蓋好幾條被子悶出一身汗,燒就退了」,因為如此一來,

人體皮膚的散熱功能,將無法發揮,使退燒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除了在剛開始發燒,病人有畏寒感覺時,必須注重保暖(但也不需要悶出汗)外,

當病人體溫持續偏高時,反而應該解開衣物,以利皮膚散熱。

另一個錯誤觀念是,發燒的人已經生病了,所以不能吹冷氣或吹電扇,

必須待在密不通風的溫暖環境。其實,適當的降低室內溫度及加強空氣循環,

病人的體溫反而能降得比較快,因此開冷氣或電風扇是需要的,只要避免對著病人身體直吹即可。

此外,過去有人會用酒精擦拭發燒者的身體,試圖幫助降溫,但這種做法爭議性很大

目前已經不鼓勵了。原因是酒精擦拭身體,雖然感覺上冰冰涼涼的,其實反而會使周邊血管收縮,不利散熱。

睡冰枕也是大家常用的方法,基本上是有幫助的,但要注意一歲以下的嬰兒不適用。

因為嬰兒的體溫調節中樞並不成熟,如果滾燙的皮膚一下子接觸到冰涼的東西,

或者體溫忽然降的太快,並不是很好。

那麼發燒時的正確護理應是如何呢?

專家的建議包括:

1.以溫水擦拭身體或泡個熱水澡,使血管擴張,加速散熱。

2.多喝開水(一般室溫即可),以利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

3.打開冷氣或電風扇,降低環境溫度。

4.去除不必要的衣物,以利散熱。

發燒是身體出現疾病的警訊,代表免疫系統正在對抗外來的細菌或病毒。

不過,三歲以下的小朋友,在夏天有時會出現一種「夏季熱」的現象,

也就是白天體溫偏高(腋溫達卅八度、肛溫達卅八度半),
身體摸起來熱熱的,連帶影響食欲及活動力,看起來無精打采的;但到了傍晚,

體溫又自動降下,人也生龍活虎起來了。

這並非孩子生病,而是體質及體溫調節中樞尚未成熟的影響,

家長可以讓孩子吹冷氣或游泳,改善白天體溫升高的現象。

 

資料提供/台北馬偕醫院社區護理師王昭琪

http://hanhanbaby.pixnet.net/blog/post/181086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eepingwol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