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市集讓 5萬人交換創意

IBM 員工、家屬、客戶的集體腦力激盪

IBM 用高科技,在 3天 內集合5萬多人的智慧,蒐集了 3萬7千個 主張,相較於一般企業花同樣時間的思考效率,這是千倍、甚至萬倍的力量躍進。未來,一個企業能否贏,就看創新的力量能否在企業中存活,但如何建立有創意的創新產出機制,更是關鍵中的關鍵。 文◎曠文琪

有一首爵士名曲「On The Sunny Side Of The Street」,每晚,在全球的爵士吧,總會有許多樂手以同樣的曲調開頭,但這首樂曲,每一次的演奏表演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即興演出的人不同,旋律自有差異。 爵士樂迷稱呼這樣的競技,叫做 Jam Session(爵士即興演奏)。這種不經過彩排的表演,合作的人互不相識,專長各有不同,但是透過彼此火花激盪,即興的創作,就很可能變成傳世的天籟。

八月初,全球科技大廠 IBM ,也剛花了七十二小時,完成了一場創意即興演奏,參與的「樂手」高達五萬三千人,來自七十七個國家。 IBM 稱這場演奏叫做 Innovation Jam(創新腦力大激盪)。 IBM 邀集全球員工、員工家屬與六十七家選定的客戶,約定好在三天之內,上網針對設定好的四大議題——交通、健康醫療、環境永續與金融商務,未來將如何發展?有無更好的解決方案?現有的技術可如何配合?提出各自不同的意見,最後 IBM 將把這些點子收集起來,選出最受注目的創新方案,以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三億元)的金額去實現它。

這個活動的特別處在於,這是 IBM 第一次打破國界限制,透過網路,真正把客戶與員工的聲音連結起來,讓創新的起源,不再停留在公司的小會議室中。 「這是種新嘗試, IBM 等於在創造一個市集,讓所有人自由交換創意。」專攻創新管理的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李仁芳說。

在大部分的企業當中,創意可能仍停留在特定階層的大腦中,而在 IBM 的活動中, IBM 不僅巧妙讓創意被分享出來,更讓客戶也成為創意發想者。「知識經濟定義被改寫,企業的新經濟,等於是由客戶與員工一起創造出的。」 IBM 大中華區首席技術總裁葉天正透過越洋電話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指出, IBM 內部為了這一天,準備多年。

「四年前, IBM 試圖讓員工在會議室不設定目標的做腦力激盪,只談自己對未來世界的期望,發現效果很不錯,這大概是第一次的腦力大激盪(簡稱Jam)。 ○三年, IBM 在內部,開始透過網路舉辦過一次Jam,讓全球員工針對 IBM 的價值觀進行討論,發想出九千三百個點子,定義出新方向——創新為要,成就客戶,誠信負責。○四年,我們又透過AM討論如何執行。」葉天正說。

一步一步, IBM 透過這樣的方式定義出今日以提供企業創新諮詢服務為主軸的業務方向,揚棄硬體業務,去年 IBM 服務業務比重逼近五成,這是其獲利的金雞母,讓其每股獲利數字,從○二年的二.四三美元升到去年的四.九一美元。「新方向,是由員工一起定義出,所以前進時步伐就很一致。」葉天正說。 累積出多年的經驗,讓 IBM 今日能進行這麼大規模的腦力激盪,甚至把客戶拉進來討論。「過去的創新,是純粹的發明。」但現在對 IBM ,「創新是發明加上社會洞察力與商業思維,我們必須看到客戶眼中的未來。」葉天正說。

成功關鍵一: 嚴謹管理機制 所有人可選擇有興趣主題進入

不負眾望,三天內, IBM 看到了三萬七千個創意點子,平均十秒就有新想法誕生,這是怎麼做到的?李仁芳觀察到:「這需要管理技巧,因為這是協同創新,讓所有人的智慧集合在一起。」由於參與創新的人數是以前的百倍,甚至萬倍,所以 IBM 更需要引導,才能讓創新的過程,不會各彈各調,最後失了焦。 第一個成功關鍵,需要嚴謹的管理機制。

點入 IBM 特設的網頁,輸入代號與密碼,參與者將會看到四大討論區域,「所有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主題進入,針對議題發表意見,發言的同時並點選可能應用的技術,網站隨時會更新熱門討論話題,讓大家深入討論 。」葉天正說。 比如說,未來旅行者,可不可以不要帶著行李到處跑,就成為熱門話題!

最初的發言是這樣的。 「未來旅行者不該自己提行李、寄行李,然後提領。」來自美國的 Jack 在討論版上發言。

「如果通路業者提供服務就好了,最好我們到達目的地的同時,行李已經到旅館了。」 「怎麼做?」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著,雖然網站上以英文留言居多,但是有十一種語言,可以同時張貼在網站上。

「用無線射頻辨識技術(RFID)克服,每個行李上貼著一個標籤,行李到達哪裡,隨時都可以被追蹤,通路業者接收行李後,就協助送到最後終點,消費者不用擔心行李遺失。」新竹貨運總經理特助陳清富在網路上寫下他的看法。由於新竹貨運在台灣物流領域排名第一,是台灣唯一受邀參與的廠商。 當陳清富寫下他的看法,三十秒後,一封新的留言貼了上來。

「技術並非難題,現在大家其實在討論機場安檢體制,該如何突破?」 IBM 的技術專家寫下了這個留言。 這個活動成功的第二個關鍵,在於有專家的介入整合。

在看似自由的創新網絡中,有三層把關者,確認參與者的創新方向與深度,不會偏離。

成功關鍵二: 專家介入整合 確認方向與深度

最底層是類似協助者的角色,由行銷與人力資源部門扮演,協助不懂得如何操作的使用者,進行討論,並且隨時整理出最熱門的討論議題,張貼在主要網頁。 使用者開始討論後,技術專家開始介入。 IBM 在全球分公司邀集上千名專家七十二小時輪班掛在網路上,「每個人專長不同,有人懂技術,有人懂業務,一個新留言出來,他們可以立刻反應,表明此想法已經被實現了,或許可以另尋方向討論,或是這種應用可能牽涉到某些技術等。」葉天正說。

技術專家讓創新的討論不會失焦,最上層的主持人(Moderator),則負責去整合,隨時拋出新的話題,引導大家談得更深。這次 IBM 設定的四大主題,每個主題就有兩個副總裁以上的掌門人負責,「最好是技術與業務專長各一,比較平衡。」葉天正說。 IBM 大中華總裁周偉焜就是這次運輸主題的掌門人。 三天的活動結束,換 IBM 的專案小組接手,挑選出討論數最多的創新方案,過濾掉已經被商業化,或離現有技術太遠的想法。九月, IBM 會進入第二回合的Jam,由內部一起評選最佳方案,並且討論如何進一步將好創意執行出來。

成功關鍵三:樂於分享的心胸 八位副總裁以上主管帶頭丟出想法

第三個成功關鍵是開闊的心胸。「這很不容易。」李仁芳說。一般人,有好的想法,都立刻藏在口袋,不願意公開。但是 IBM 由八位副總裁以上的人親自帶頭丟想法,感染大家。
「 IBM 說服我們,好的創新初始,是靠群眾的力量,一起發現需求。」陳清富說。一份 IBM 今年針對全球七百六十五位 CEO 所做的訪談調查指出,有九項產業的 CEO 表示,超過四成的創新來自外部,其中娛樂、電信與石化產業,更有超過一半的創意是來自外部。外部創新的重要度正在提高,企業視野必須放大,不能僅靠一己之力。
「把界線打破,跨領域交流火花更驚人。」葉天正說。在科學領域,一九五三年 DNA 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是生物學家華生與物理學家克里克跨進彼此的領域互相啟發,從化學家提供的 X 光資訊中解出生命的奧秘。在產業領域,蘋果電腦當紅產品 iPod,就是在電子與音樂產業領域中找到交叉點而產生。
成就一個創意的自由市集,看似無為管理,但事實上,「難度比過去更高。」李仁芳評論。就像舞台即興演奏的爵士樂手,背後都是經歷無數正統的訓練與練習,這對於還在創新路上剛起步的台灣企業而言,「確實不易複製,但可以學習的是, IBM 不斷求改變,願意接受邊陲創新的格局。」

本文轉載自《商業周刊》979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leepingwolf 的頭像
    sleepingwolf

    【開源節流】--> "開源" & "節流"

    sleepingwol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