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而知新——台灣股票史
【 發布:勇奪芳心 2008-08-26 16:11 勇奪芳心】
文章來源:http://www.taoguba.com.cn/Article/122791/1
讀史以鑒:從1990年的台灣股市泡沫得到的啟示
--------------------------------------------------------------------------------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線 (2007-09-17 08:43:46) 來源:中國證券報
1990年2月,曾經令人驚心動魄的股市泡沫終於破滅。台灣股市從最高點12682點一路崩盤,一直跌到2485點才止住。大盤在8個月內竟然跌掉了10000余點,跌得只剩下了零頭,跌幅高達80.4%!此刻,投資者才真正領悟到股災的可怕,才真正認識到股市風險的巨大。
本文回顧了那場台灣股市泡沫破裂的曆程。作者發現,股市泡沫破滅的成本最終主要由四種人承擔。他們是:
投資經驗欠缺的個人投資者、挪用生產經營資金炒股的不務正業的機構和企業、負債炒股的個人投資者及非理性投資者。從中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呢?
泡沫積聚的曆程、成因和影響
台灣股市從啟動到泡沫頂點經曆了5年的時間。1985年7月台灣股市從600多點啟動到1987年10月到達4600多點。受當時美國股災影響,台灣股市狂跌了近3個月,一直跌到2300多點。之后行情迅速恢復,至1988年9月到達高點8870點。受台灣金融當局宣布開征資本利得稅影響,台灣股市開始第二次暴跌,最低至4873點。隨后,管理層在投資者的巨大壓力下宣布取消征收資本利得稅的計划。1989年上半年指數快速收復失地,到六月創9000點新高,並在隨后的幾天內如期突破萬點。1990年1月,股市開始了最后的瘋狂,創出了12495點的曆史新高。當時市場樂觀情緒的彌漫已經無法控制,人們認為股指將很快突破15000點。1990年爆發的海灣戰爭終於刺破了這場超級股市泡沫。從1990年2月到10月,股市由12682點狂潟到2485點。
台灣股市那一輪上漲的成因
第一、首先是台灣經濟持續高增長。1951年至1987年,台灣年均經濟增長達9%,為世界之首,並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第二、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模式為台灣賺取了大量外匯。1988年底,台灣外匯儲備達760億美元,僅次於日本,是當時人均外匯儲備最高的經濟體。其次是新台幣的昇值預期。美國多次以台當局人為操縱匯率為由,威脅使用其“綜合貿易法案第301條款”,逼迫台當局放寬匯率管制,讓新台幣昇值,以減少對美貿易順差。台灣貨幣當局被迫對新台幣實施緩慢昇值政策。
第三、是流動性過剩。新台幣的昇值預期使得海外熱錢大量涌入島內,加之多年沉淀厚積的高額儲蓄因利率不斷走低而從銀行體系外流,造成當時台灣流動性過剩難以消除的局面,其結果就是各種資產價格的飆昇,土地和房地產價格在短時間內翻了兩番。
第四、是投資渠道不暢。由於投資渠道不暢,長期經濟增長所累積的居民財富大部分都以銀行存款的形式累積在銀行體系。當股市開始啟動以后,在股市賺錢效應的吸引下,投資者的股票投資熱情被調起,開始蜂擁入市。至1989年底,台灣股民開戶數已高達500萬戶,可以說當時台灣幾乎每個家庭都在參與“股市狂歡”。
台灣股市泡沫的破裂首先影響的是經濟。新台幣持續昇值使得台灣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幅削弱。同時,泡沫經濟的發生使島內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大幅攀昇,使台灣傳統產業出現了大量倒閉和大規模外移。島內傳統產業迅速衰退,引發產業空洞化趨勢。其次是促進了產業結構昇級。新台幣昇值和股市暴漲導致島內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刺激了島內服務業的發展。第三是對金融系統的影響。台灣股市泡沫破滅使得台灣股市和樓市雙雙下跌,這又使得銀行金融系統開始發生經營危機。許多融資對象相繼倒閉造成銀行的呆賬和坏賬也大幅增加。
台灣股市泡沫的啟示
第一個啟示是股市暴漲必有暴跌。其實,每一位入市的投資者都知道股市暴漲必有暴跌這個道理,但問題的關鍵是股市什麼時候會暴跌?或者說股市什麼時候開始具有暴跌的可能性?一般來說,股市進入泡沫階段以后隨時都有暴跌的可能性。國際上,診斷股市泡沫的方法主要有四種,它們分別是
(1)上市公司總市值占GDP的比重法、(2)市盈率法、(3)美聯儲模型法(Fed Model)和(4)托賓Q法。
其中,由於托賓Q法所需資料許多地區並不具備,故可以用前三種方法來診斷當前的股市狀態。
上市公司總市值占GDP的比重法。在美國股市的最近100年,這個指標最低為0.4,最高為1.6。高點曾經到達過兩次,第一次高點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之前,另一次發生在1999年。台灣股市見頂時該指標為1.55,跌到底時為0.48。
市盈率法。由於動態市盈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故計算靜態市盈率。世界大部分股市在牛市見頂時市盈率都在60倍左右。
美聯儲模型法。該方法是以上市公司總的投資的回報率(凈利潤與市值之比)與一年存款凈收益相比,如果低於存款收益率,則說明市場已進入泡沫階段。
第二個啟示是牛市泡沫階段的駕馭啟示。股市進入泡沫階段並不意味著它馬上就會下跌或者暴跌,而是意味著此時投資於股市風險更大而回報更小。美國股市就是於1996年前后進入泡沫階段而股市真正暴跌一直等到2000年才出現。連格老也不得不感嘆這后幾年為“非理性的繁榮”。關於牛市泡沫階段的駕馭與操作,台灣股市泡沫給我們的啟示如下。
股市泡沫破滅的成本最終由經驗欠缺的個人投資者(尤其是負債炒股的投資者)和急功近利的機構和企業法人承擔。因此,股市進入泡沫階段后,以下投資者不宜參與泡沫階段。一是投資經驗欠缺的個人投資者。二是挪用生產經營資金炒股的不務正業的機構和企業。三是負債炒股的個人投資者。四是非理性投資者。
可以這樣說,股市泡沫階段的參與者都是非理性的噪音交易者(noise trader)。如果的確想參與股市最后的瘋狂和博傻,那麼請準備好速效救心丸並參考以下建議。
首先是戒貪。台灣股市泡沫后,有的投資者由暴富變為兩手空空,有的甚至還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就是因為貪婪,這些人時常在后悔為什麼當時不見好就收?華爾街有句名言:“股市只受兩種情緒控制,那就是貪婪和恐懼”。股市上漲的時候貪婪,股市下跌的時候則恐懼。因此,股市進入泡沫階段后宜採用反向策略,也就是隨著股市的不斷瘋狂而不斷減倉,絕對不可再加倉,要有意識地克制貪婪。
其次是堅持價值投資。那次台灣股災中,購買垃圾股的投資者損失最大,因為泡沫一旦被戳破,資產就像空氣一樣消失得很快。因此,應以投資藍籌股為主,盡量規避垃圾股。
·台灣股災始末(1987年到1990年)
台灣股市的大股災(一)
全世界的股市都一樣,宏觀經濟的持續增長、本幣昇值的強烈預期以及外圍資本的大量涌入,流動性資產泛濫構成了發動一輪大牛市的背景。當初的台灣股市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邁開了牛市的第一步。
那場股市泡沫醞釀的時間是1987年到1990年,在1990年2月此前的3年間,台灣股指從1000點一路飆昇到12682點,整整上漲了12倍。是什麼讓台灣股民為股市瘋狂?暴富的神話最終又如何破滅?讓我們回首十幾年前台灣股市的一次股災。
當時台灣經濟已實現連續40年平均9%的高增長,除了財富儲備增長,民間收入也大幅提昇。那時,居民工資收入增長很快,年底的獎金分紅更是豐厚,一般公務員年底可以領到1到2個月的額外薪金;一些普通行業的工人,年底一般可以多領3個月工資;一些壟斷行業,年底獎金額通常相當於7到8個月的月工資;那些高速擴張的行業,如證券公司員工的年底獎金更高達70個月,甚至100個月的月工資。
台灣的經濟起飛成長快速,后來經濟增長率一直都在10%以上,並且始終維持在兩位數。台幣兌換美元更從1比40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執照開放等,都是熱錢涌入的重要原因,當時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由於新台幣的昇值預期,海外“熱錢”大量涌入,在居民財富增長作用下,一時間台灣土地和房地產價格在短時間內翻了兩番,當時,可以說完全是資金泛濫,巨大的資金流貪婪地尋找各種投資機會,而股票市場就成為一個最大的“蓄水池”。股市的賺錢效應甚至讓很多家庭婦女搖身一變,普遍成了闊太太。
短時間內指數從1000多點狂漲到12000多點。在當時大漲的過程當中,幾乎可以講所有的中產階級資產增值都很好,開戶的人數從五六萬人暴增到600萬人之多,做股票成為全民的典型運動。那時幾乎是買什麼賺什麼,因此在整個狂漲的過程中,中產階級的日子都非常好過,買錯了股票,只要肯放,后來都是賺錢的。因為當時是9點開盤,到12點收盤,整個交易時間只有半天,那些炒股發財的暴富太太們當然生活得是非常好。收盤之后,第一件事先找一家像樣的餐館先吃一頓豐盛的午餐,接著下午安排各種活動,包括唱歌、跳舞、逛百貨公司等等。記得那個時候百貨公司生意也是出奇的好,這些暴富太太們買東西沒有嫌價錢貴的,願不願買只是看自己喜不喜歡而已。
台灣股市的大股災(二)
台北股市用了25年的時間,也就是到1986年,台灣加權指數才越過1000點關口。但從此之后,股指便出現全球罕見的加速上漲。在不到9個月的時間里,台灣加權指數躍上2000點;隨后的兩個月內,指數又接連突破3000點和4000點整數關口。然而在台灣股市上演的這場“牛市盛宴”還遠遠沒有結束,1988年6月,台指突破5000點大關,7月突破6000點,8月漲到8000點。就在人們認為股市很快就要沖破1萬點大關的時候,為抑制股市泡沫,1988年9月,台灣相關部門出台準備征收資本利得稅的政策。也就是說,投資者從股市賺的錢要交稅,這個大利空讓股市半天折翅,指數從8813點連跌19天到4645點,幾乎是腰斬。然而,由於當時台灣股市投機盛行,很多人都已經處於瘋狂的狀態,台灣有關部門征收資本利得稅這一“殺手锏”沒有起多長時間的作用,台指就重新抬頭,繼續一路“高歌猛進”。
在當時不管資金面、基本面、市場面或是心理面,多頭力道並未宣泄完畢,股市連跌19天,在急速修正完后,卻走出最后一波的強勁噴出,股市直攻萬點關卡,也應驗了“萬關難過萬關過,不過萬關不回頭”。
實際上,當時整個台灣股市已經處於狂熱之中,當時台灣的一些行政部門,每天要等到股市下午收盤后才開始恢復辦公,整個社會都陷入炒股狂潮之中。在一片瘋狂的氣氛中,台灣加權指數1989年上半年快速收復失地,到1989年6月創下9000點新高,並在隨后的幾天內如期突破一萬點大關。到1990年1月,台北股市開始了最后的瘋狂,創出了12495點的曆史新高,當時市場樂觀情緒的彌漫已經無法控制,人們普遍認為股指將很快突破15000點。
這種前所未有的泡沫式瘋漲,使得當時台灣股票市場已經變味,成為一個不產生實際價值的“賭場”,股市原本應該具有的合理配置資源的功能根本無從談起。整個市場熱衷的是投機,而不是投資,泡沫就是這樣產生的。
在1987年到1990年的三年牛市過程中,不夸張地說,任何一個人採取“扔飛鏢”式的隨機選股策略,都可以獲得平均8.5%的月回報率,而一些膽子更大的人,如果使用當時還屬於非法的融資融券工具,月回報可以很容易達到15%~20%。
台灣股市的大股災(三)
賺錢效應快速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台灣股市。到1990年3月泡沫的頂峰時,台北股市活躍交易賬戶,從牛市開始的1988年6月不到60萬,激增到600萬,可以說當時台灣幾乎每個家庭都在參與“股市狂歡”。台北股市的日平均交易量也從牛市開始時的不足1000萬美元飆昇到最高56億美元,單日最高成交
量為76億美元,是當時紐約交易所和東京交易所交易量的總和。由於當時台灣上市公司數量不到200家,巨大的交易量不僅是靠膨脹的市值,還依賴於高換手率推動,3年間,年換手率從開始的不到2倍到最后達到6倍,顯示出短線極度投機的氣氛,而且90%的交易量都是由散戶創造。而在當時投機氣氛濃烈的市場格局下,最有效的盈利模式就是操縱股價。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時莊家炒作易航股的情況,易航是只有一艘破船的一家上市公司,最初股價只有一塊六毛七,后來一股易航的股票從一塊六毛七一路炒作到將近200塊錢。莊家后來又去轉戰炒作所謂的南港以及泰豐,僅三只股票的炒作讓莊家從一介貧民,變成最高身價曾經達到近100億元的大富翁,但是經曆過了崩盤之后,莊家又從百億的身價跌回到了一貧如洗,這就是投機行情的一個最典型代表。
在當時的台北股市,一些在其他市場本應摘牌退市的公司,被大莊家相中后,反而成為市場熱門。這些公司往往沒有實際的資產,沒有收入,甚至連員工都沒有,但只要是小盤,籌碼容易控制,股價就會被炒上天。比如當時的“新奇毛紡”股票,這家公司業務並沒有任何好轉,但股價卻連續出現22個無量漲停。
另一家在台北經營一間破舊酒店和一座野生動物園的公司“六福發展”的股票,被莊家操縱后,一個月的時間連續出現19個漲停,上漲近2倍,使得這家公司市值達到8.3億美元,超過當時紐約的廣場酒店、香港的文華東方和曼谷東方這三家世界一流酒店的市值總和。更離譜的是,一只銀行股票在泡沫最高峰時,總市值竟是包括摩根大通、美洲銀行、富國銀行等5大銀行市值的總和,而其凈利潤只有這五大銀行的5%。
那時大家最愛買金融股,有一只股票叫萬企,它不是金融股,是觀光百貨股,投資人以訛傳訛,也能把它買到漲停,市場一片看好。盡管監管方也開始提醒有泡沫危機,但投資人是全面樂觀。
與垃圾股炒上天的情況相反,當時台灣少數幾家基本面優良、在國際上競爭力領先的大公司股票,卻得不到市場的青睞。績優股落后,垃圾股暴漲的格局把台北股市推到了全球最沒有投資價值股市的位置。到股市崩盤前的1989年最后一個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達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場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就在大家一片樂觀之際,似乎也驗證了華爾街名言:行情總在絕望中萌芽,在半信半疑中前進,在充滿歡樂中幻滅。
台灣股市的大股災(四)
1990年2月,台幣昇值已趨緩,同時貿易順差也未再度走高,主流與非主流展開廝殺,終結了萬點不是夢、萬點是安全的幻想,為台股大多頭譜下休止符,被視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也為空頭下殺找到了借口。指數從最高點12682點一路崩盤,一直跌到2485點才止住,8個月的時間跌掉一萬點。此刻,投資人才領悟到股災的可怕。
台北股市在創造了全球股市前所未有的3年漲12倍的奇跡后,不論有多少所謂的牛市邏輯,最終還是對抗不了股市有漲就有跌的規律。這是一場徹底的崩盤,而那些海外“熱錢”早已在此之前獲利出逃,幾乎所有損失最后都由台灣投資者,尤其是個人投資者來承擔。
在當時的那場台灣股災中,很多人傾家蕩產,遭受巨大損失的有莊家和主力,但更多的則是那些散戶。由於過分投機,很多股票的股價都遠遠脫離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手中拿著這樣股票的股民,在股災來臨之時,只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資產灰飛煙滅。
許多股民經曆過那場台灣股災真是覺得一場游戲一場夢,當市場在一路上揚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賺錢會讓自己興奮,那時候,賺錢好像沒怎麼困難,拼命想著賺大錢,完全不把風險當回事。可是當股市一路下跌的時候,個人的心態很難調整,特別是突然遇到崩盤的時候,一路連續暴跌的時候,投資者只能是焦慮,甚至因為連續跌停,根本就無法止損,就是想賣都賣不掉的。
當大盤暴跌的時候,可想而知,超漲的高價股票紛紛中箭落馬。從高價跌成中價股,從中價跌成低價股,暴跌10倍、20倍的比比皆是。因為賣壓如排山倒海而來,很多的股票是每天跌停、再跌停,根本賣不出去,很多人的生活從彩色變成了黑白。
整個台股從12000點回跌的過程當中,許多人屢次抄底,屢次套牢,套得很深,在整個回跌的過程當中,大家沒有想到跌幅會有這麼深。從12000點回到8000點以下,有人開始進行買進,7000點買進,6000點買進,5000點更是買進,日后是一路跌到了2485點,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把牛市賺的所有錢都吐回了市場還不夠。
經過了一場空頭的大洗禮之后,那些因炒股致富的富太太們也結束了很優厚的生活,該回去當家庭主婦的仍當家庭主婦,該去上班的又回去上班。一場大股災讓很多台灣股民認識到,股市並不是提款機。股市泡沫造就了短暫的暴富神話,但最后卻好像一場紙面上的數字游戲,最終還是兩手空空,甚至因此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很多台灣股民在經曆這次股災之后,也告別一夜暴富的幻想,重新回歸平常的生活。
1987-1990台灣股市泡沫重溫
這不只是一場泡沫,更是一場鬧劇
如果說金融市場非理性繁榮的進程只能靠新興的行為金融理論來詮釋和預判,那麼,通過回顧具有相同文化屬性和經濟發展軌跡的台灣市場,尤其是那段在上世紀80年代末台股泡沫的演繹,或許可以深刻理解當前A股市場出現的一些非理性現象。整個A股市場生態圈的參與者,從政策制定者、中介機構,到投資者,或多或少都能找到當時台灣的影子,這並不是一種好的跡象。當你了解那段曆史后,你會希望,這種事情千萬別在國內發生。
一個美麗的開始
台灣提早大陸約30年開始工業化進程,到上世紀80年代末,島內經濟實現連續40年平均9%的高增長,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模式為台灣賺取了大量外匯,外匯儲備達到700億美元,僅次於日本,是當時人均外匯儲備最高的經濟體。
似乎突然之間,台灣從貧困小島蛻變成為一個富裕的地方,不僅表現在官方的財富儲備,民間收入也大幅提昇。80年代,島內居民工資收入快速增長,更讓人感覺“暴富”的是年底獎金花紅迅速膨脹。比如公務員年底可以領到1-2個月的額外薪金,一些普通行業的工人年底一般可以多領3個月的工資,一些熱門壟斷行業,如台灣的幾大水泥巨頭的工人獎金額為7-8個月的月工資,那些高速擴張的行業如證券公司的獎金規模更高達70個月,甚至100個月的工資。
由於新台幣的昇值預期,海外熱錢也大量涌入島內,在外匯盈余和居民財富增長共同作用下,造成當時台灣流動性過剩難以消除的局面,其結果就是各種資產價格的彪昇,土地和房地產價格在短時間內翻了兩番,地下錢莊和投資公司月利息率達到4%,甚至6%以上。一時間,台灣島內資金泛濫,而且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實現誘人的投資回報,來錢容易賺錢也容易,巨大的資金流貪婪地尋找各種投資機會,而股票市場就成為最大的蓄水池。
股市泡沫膨脹
在所有的財富制造機器中,股票買賣成為那個時候參與面最廣,回報最高的造富運動。台灣自有股票市場后用了25年時間,到1986年台灣加權指數才越過1000點,但從此開始,股指便出現了全球罕見的加速屢創新高牛市行情。在不到9個月里,指數躍上2000點,隨后的2個月內,指數接連突破3000點和4000點。雖然1987年全球股災也同樣重創台股,指數重挫51%,到1987年12月跌至2298點,但這場牛市盛宴還遠沒有結束。
台當局採取匯率“緩昇”策略,加劇了市場對新台幣昇值的心理預期。
在各種壓力下,台當局於1986年開始採取對新台幣匯率緩幅昇值的策略,1美元兌新台幣由1985年的39.8元小幅昇值到1986年的35.5元。但是,這種“緩昇”策略不僅沒有減輕新台幣的昇值壓力,反而刺激了市場更強的昇值預期心理。
不僅島內民眾紛紛拋售美元,國際熱錢也大量涌入島內。1985~1987年,台國際收支賬戶中短期資本凈流入由2.8億美元暴增至40億美元,雖然台當局引導島內利率不斷下調,但仍無法阻止熱錢涌入,新台幣昇值壓力進一步加劇。
在1988年6月,台指就反彈突破5000點大關,7月突破6000點,8月漲至8000點。隨后股市開始了第二次調整,9月份台灣“財政部”為抑制股市泡沫出台征收資本利得稅政策重創市場,指數至年底累計下跌43%,跌倒5000點以下。但是市場熱情並沒有減弱,人們都在預期股指上10000點大關。在隨后政府做出讓步之后,1989年上半年指數快速收復失地,到六月創9000點新高,並在隨后的幾天內如期突破萬點。1989年下半年的台“立法委”選舉暫時轉移了民眾對股市的注意力,至1990年1月,股市開始了最后的瘋狂,創出了12495點的曆史新高,當時市場樂觀情緒的彌漫已經無法控制,人們認為股指將很快突破15000點。
當時參與台灣股市的一位美國基金經理Steven R. Champion在他記錄台股大牛市的傳記“The Great Taiwan Bubble”(台股大泡沫)中寫到“…那個時候中國人似乎找到了如何超越光速和擺脫其它物理限制的方法,他們到達了一個時鐘停擺,平行線交織的奇怪空間,正常的金融和商業法則在這里都不再適用…”
這種前所未有的泡沫式瘋漲使得股票市場已經變味,成為一個不產生實際價值和合理資源配置功能的賭場。在那3年牛市過程中,任何一個人採取扔飛鏢的隨機選股策略都可以獲得平均8.5%的月回報率,那些更大膽的“投資者”如果使用當時還非法的融資融券工具,月回報可以很容易達15-20%。
賺錢效益快速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股市,到1990年3月泡沫頂峰時,活躍交易賬戶從牛市開始的1988年6月不到60萬激增至460萬,每個家庭都在參與股市狂歡,這是真正的全民炒股。台灣股市的日平均交易量也從牛市開始時的不足1000萬美元彪昇至最高56億美元,單日最高成交量記錄為76億美元,是當時紐交所和東京交易所交易量的總和。由於當時台灣上市公司數量不到200家,巨大交易量不僅是靠膨脹的市值,還有高換手率推動,3年間年換手率從開始的不到2倍到最后達到6倍,顯示出極度短線投機氣氛,而且90%的交易量都是由散戶創造。
在投機氣氛濃烈的市場格局下,最有效的盈利模式就是操縱股價,一些在其它市場本應摘牌退市的公司被大玩家相中后反而成為市場熱門。這些公司往往沒有實際的資產,沒有收入,甚至連員工都沒有,但只要是小盤,籌碼易於控制,股價就會被炒上天。比如“新奇毛紡”這只股票,市場對這家公司業務無任何好轉可能的股票產生興趣后,股價出現了連續22個無量漲停。另一家在台北經營一間破舊酒店和一座野生動物園的公司“六福發展”的股票在被莊家操縱后一個月的時間上漲近2倍,連續19個漲停,使得這家公司市值達到8.3億美元,超過當時紐約的廣場酒店、香港的文華東方和曼谷東方這三家世界一流酒店的市值總和。更離譜的是,一家台灣本土的銀行-中國國際商業銀行(英文簡稱也是ICBC)在泡沫最高峰總市值竟是包括摩根大通、美洲銀行、富國銀行等5大美國銀行市值的總和,而其凈利潤只有這五大銀行的5%。
與垃圾股炒上天的情況相反,當時台灣少數幾家基本面優良,在國際上競爭力都領先的大公司股票卻得不到市場的青睞。比如王永慶掌柜的台塑集團在股市最好的一個季度里股價只上漲了12.2%,同期台灣加權指數漲幅為44.4%。在1989年第一個季度,台灣藍籌股指數上漲幅度為39.5%,遠遠落后於投機股74.8%的漲幅。績優股落后,垃圾股暴漲的格局把台灣股市推倒了全球最貴股市的位置,到股市崩盤前的1989年最后一個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達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包括新興市場在內的其它市場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這種盛況讓島內居民癲狂,卻令世人暗笑,局外人都清楚,股市大屠殺馬上就要上演。
社會弊端
突如其來的財富效應讓島內各階層人士都感到手足無措,上到政策制定者,下到平民百姓在瘋狂牛市中都失去了自我。
在牛市開始的最初期,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將其稱為“偉大的繁榮”,剛剛合法化的“民進黨”也加入鼓吹牛市理論的行列。高層的舉動被市場理解為政府會力挺股市,大街小巷盛傳“牛市永不落幕”。但當股市開始失控之后,政策制訂者由於缺乏經驗,於1988年9月推出了開征股票投資利得稅這一並不聰明的做法,激怒了已被慣坏了的“投資者”,股民開始上街抗議,圍攻“財政部”和“財政部部長”郭婉容官邸,要求政府為股市下跌負責。
收到恐嚇的政府為避免失去選民,保住官位,開始錯上加錯,又轉到了力挺股市的立場,讓股市瘋狂進一步演化。但這時的政策制定者信心已明顯不足,他們知道這樣發展下去最后會產生什麼嚴重的后果,但也不敢再度激怒股民。那個時候台灣高官也像股民一樣,是被嚇住的小孩,一舉一動都畏手畏腳,生怕惹下麻煩。當時被圍攻的目標“財政部部長”郭婉容在股市突破萬點之后的一起活動上被記者追問對后市的看法,這位雍容高貴的女部長本能的脫口而出“一萬點已經不低了”,但可能很快意識到這句話會被市場視為利空,趕緊補充到“也不高”。這一騎墻表態成為第二天台灣大報小報的頭條。
當時台灣政府力挺甚至操縱股市的另一大原因是許多政客與股票市場有公開或私下的利益糾葛,全民炒股自然也落不下政客。在1989年“選舉”后,台灣至少有20位“立法委員”擔任不同證券公司的主席職位,力挺股市派在台“立法院”擁有強大勢力,包括“財政部”和證監會等“內閣”機構的政策制定者無力對抗,不利於牛市延續,維護股民“利益”的政策都會在“立法院”開會期間遭到猛烈的,甚至是武力攻擊。我們現在習慣看到的台“立法院”開會時話不投機大打出手的場景就是在那是養成的傳統。
上梁不正下梁歪,台灣民間在股市狂熱中也出現了許多社會弊端。原本有不同社會職能的人群紛紛被股市吸引,學生曠課炒股,計程車司機為趕去看行情拒載乘客,寺院僧人炒股,公務員炒股。當時的一些政府部門,比如“勞動保險署”、“公共住房署”等在股市下午收盤后才開始恢復辦公,整個社會都陷入炒股狂潮中。
從股市上容易獲得的大筆錢財讓5年前還勤儉持家的台灣百姓開始變得物質享樂,服務業和色情行業空前發展,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甚至超過發達國家。與此同時,綁架、勒索、敲詐、暗殺等刑事案件也快速上昇。證券公司和大莊家成為黑社會盯上的目標,報端經常可見黑社會恐嚇施壓讓證券公司支持某只股票價格,或直接綁架暗殺相關市場人士。在1989年的台北時裝周上,防彈背心竟然成了最熱門商品(台《中國郵報》,1989年11月18日報道)。
瘋狂的邏輯
支持當年台股泡沫不斷發酵的原因是人們總能找到支持牛市的理由。The Great Taiwan Bubble這本書的作者總結了以下當時盛行的5大牛市邏輯,其中有些是客觀存在,有些則是自我陶醉。
第一,台灣是一個流動性驅動的市場,由於持續多年的高儲蓄率、貿易順差和熱錢涌入,使得這個市場資金供給膨脹,而可以投資的渠道有限,只能涌入股市,而且市場相信流動性過剩短時間內都不會消除;
第二,台灣的上市公司資產負債表上有大量的被低估的資產,比如土地和持有其它上市公司的股票,公司價值有重估需要;
第三,市場上的大莊家是會一直支持市場的,因為如果崩盤,他們也會受到損失;
第四,台灣和日本一樣,外國投資者已連續多年預言東京股市會崩盤都沒有成真,東京股市還在漲,台灣有什麼擔心的;
第五,最后,政府是不會讓股市泡沫破裂的,他們已經害怕投資者的批評和失去選民的支持。
這些牛市邏輯是不是聽上去很熟悉呢?
泡沫破裂
欲使其死亡,必先使其瘋狂。台灣股市在創造了全球股市前所未有的3年漲12倍的奇跡后,不論有多少所謂的牛市邏輯,最終還是對抗不了自然規律,通行的經濟和商業準則開始恢復法力。在政府連續加息、拓寬投資渠道、打擊非法金融等一系列組合拳之后,台股牛市的根基,既流動性過剩開始動搖,加上1990年突然到來的海灣戰爭這一催化劑,最終徹底擊垮了台灣股市。在1990年農曆新年過后至10月間,台灣加權指數由12495點狂潟至2485點,這是一場徹底的崩盤,而那些海外熱錢早已在此之前獲利出逃,所有損失都由台灣本土投資者,尤其是個人投資者承擔。就本土參與者而言,這場游戲沒有贏家。
在隨后的90年代,好在台灣經濟結構成功轉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高科技產業基地,經濟繼續保持9%的高增長,才使這場股市災難沒有讓國民經濟傷筋動骨。台灣股市繼續是全球最活躍的市場,個人投資者在用血汗錢學到經驗教訓后也逐步成熟起來,開始用國際通行的投資理念和方法參與股市投資,他們現在依舊是台灣股市的重要玩家,只是,台指至今也未能收復失地,傷口留到現在。
A股投資者啟示
每一個新興市場和經濟體在發展過程中都避免不了犯錯誤,尤其是中國大陸這一更為復雜的經濟體和剛剛打開大門的股票市場,需要面對和解決各種有“中國特色”的問題。但是,我們也有明顯的后發優勢。台灣股災可以讓國內政策制定者和投資者清醒的認識到股票市場出現泡沫的嚴重性,該採取什麼合理的措施避免或應對,情理上,我們應該做得更好,傷害更少。
對於國內投資者,尤其是普通大眾,通過近期A股市場的跌蕩起伏,再看看台灣市場的遭遇,可以慢慢了解什麼才是股票市場上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最終帶來真正財務自由的投資方式又是什麼。不關心基本面,不做自主分析,靠聽內幕消息炒股的模式最終會被淘汰,垃圾股炒上天的結果只能是最后的原形畢露。對於絕大多數無時間和能力研究公司,挑選個股的個人投資者,如果想分享國內經濟和股市增長創造的財富,理性的辦法是選擇基金或其它專家理財,雖然這些機構大多數也戰勝不了市場,但比自己貿然入市風險要小的多。對於那些時間精力充沛,又迷戀股票市場的個人投資者,不論你採取什麼樣的玩法,都要在最本質的地方,既經濟和公司業績表現上多下功夫。
我們的財富積累不可能靠個別牛市來實現,只有常年保持穩定的回報率,才是最靠譜的股市致富之道。
在台灣也呈現出類似日元升值時的市場特征,即匯率制度的變化、貨幣的升值助推了股指的持續上漲。在台幣升值過程當中,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入台灣股市。1987年8月,台灣放開了外匯管制,台幣升值了19.80%,當年台灣加權指數勁升了125.17%,從年初的1039點漲至2339點;次年股指再漲118.78%,1989年4月,台灣開始實行自由浮動匯率制,台幣再次升值 7.37%,推動股指當年再度揚升了88%,至9624點,距万點的歷史高點一步之遙,連續三年大幅攀升。台灣加權指數從1985年的636點開始啟動上漲,至1990年2月12日,創下了12682.41點的歷史新高,漲幅高達19倍。可以說,從1985年至1990年台幣大幅升值推動台灣股市步入了一輪為期五年的大牛市。
台灣加權指數從1985年7月的636點開始啟動上漲,至1990年2月12日,創下了12682.41點的歷史新高,漲幅高達19倍。但是,從1990年2月12日,到1990年10月12日,僅僅8個月時間,就跌到2485點,8個月時間,跌幅高達80%﹗多數投資者前5年的紙上富貴在這8個月化為泡影﹗之后,從1990年到2007年,台灣加權指數仍然未能突破1990年的最高點。
作為牛市中的調整,台灣加權指數表現出与美股不同的一些特點。了解道瓊斯指數(DJI)的都知道,美股從1980年以來長達20年的大牛市中,DJI指數一直表現相對較平滑,在這長期的牛市中,DJI的多數調整幅度都很小,一般沒有超過20%。但台灣加權指數(TWII)的表現則完全不同,TWII屬于大起大落。在1987年10月初創下4796點新高后,連續大幅下挫,3個月時間就跌下跌到2230點,跌幅超過了50%﹗但之后卻穩步上揚,反而在1988年9月創下8813的新高。之后,又是大幅下跌,在1989年年初,跌到4626點,跌幅接近50%﹗之后卻繼續上揚,在1989年年中,終于突破万點。突破万點之后,TWII振蕩幅度加大,但仍然在1990年年初,一舉創下12682的歷史最高點﹗至今仍未逾越﹗
可能正是因為在牛市中的兩次深幅調整最終均能“突破上揚”,所以在1990年之后8個月大跌80%的時候,導致很多投資者苦苦等待。然而造化弄人,往日情形不再,10多年的歲月流逝,TWII在這10多年間上漲下跌,卻仍然不能突破當年高點。遙想當年的投資者,昔日的真金白銀,卻變成紙上富貴,在8個月間灰飛煙滅,不免令人唏噓感喟~~
1998年7月21日(當時台灣股市處于熊市),台灣期貨交易所推出台灣加權指數期貨。回顧當時的行情,由于QFII不斷追捧台灣的高科技股,1997年7月31日,台灣加權指數第二次歷史性地站上1万點。不過,已經在東南亞蔓延的金融風暴,也給創新高的指數回檔的理由。1997年10月21日,新台幣洙日重貶3.39%,匯率創10年新低,股市也一口气回檔了30%到7000點。雖然之后又有一些反彈,但是1998年的熊市,讓指數在年底到達6000點。但是,和韓國很類似,台灣加權指數從股指期貨上市前1個月起漲,7月20日創下8047.7點的波段新高,漲幅13.5%。上市之后,加權指數又恢复熊市本色。与前三個亞洲股指期貨的規律相同,台灣股指期貨上市對股市的影響也是“上市前漲,上市后跌,長期趨勢不改變”。
http://www.wstock.net/wstock/big5/twii.htm
一 台灣經濟 面臨困境
歷史翻開新的一頁。
千禧年,台灣舉行總統大選,出現史無前例的政黨輪替,民主勝利的喜悅,使人民的千禧願、千禧情,更加強烈、更加濃郁。
辭別20世紀,迎來了21世紀。跨越世紀,這對有限的人生來說,並非每一代人都能經歷。辭舊迎新,跨越世紀,躬逢其盛,使人民的世紀願、世紀情,更加宏偉、更加絢麗。
天空是那麼明朗,海水是那麼湛藍,樹木是那麼蒼綠,花兒是那麼美麗,人們編織著美好的夢,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陳水扁總統在520就職演說中莊嚴地宣示:
『台灣站起來!』
是的,台灣站起來,台灣要發展,台灣要強大,台灣曾經以傲人的經濟奇蹟,屹立於世界經濟之林,雄踞『亞洲四小龍』地位。台灣經濟要重新起飛!然而,希望的曙光還沒見到,失望的陰霾卻瀰漫開來。
台灣的經濟面臨困境,台灣的股市一落千丈。台灣的經濟和股市,缺乏向上提升的力量,正在向下沈淪。
台灣在經濟蓬勃發展的年代,一直維持低失業率,但自2000年下半年以來,失業率屢創新高,12月失業率升至3.27%,創歷年同月新高,失業人數光是因關廠、清盤、停業、歇業而失業的就高達10萬人之多,失業人數增至32.3萬人。
王計處資料顯示,2000年全年平均失業人數29.3萬人,較1999年增加1萬人,全年平均失業率,高達
2.99%,創下歷來最高紀錄。
這還是官方的統計數字,如民間勞工團體的估計則遠高於此。
主計處表示,2000年關廠歇業數量達4,995家,年增率25.4%,而新登記數量年增率卻衰退1.97%,反映就業市場相當嚴峻,經濟不佳的效應持續擴大。根據勞委會調查報告稱,失業期間達半年以上者,已有10.2萬人,佔全體失業人口31.97%。揮別低失業率的時代。
主計處展望2001年,第1季失業率將在3%以上,7、8月甚至會升逾3.5%,全年失業率將升破3%大關。
工業生產只有高科技一枝獨秀,整體工業不均勻,萎靡不振,產業空洞化日益嚴重,產業外移加速,服務業似乎遇到瓶頸而逐漸衰退。主計處解釋說,70年代,中小企業雖然外移,但製造業積極發展,之後服務業興起,使失業率仍維持低水平。但目前營造業蕭條,零售市場飽和,至今還沒有看到大規模的產業可以吸納就業人口,因而失業率屢創新高,這情況不能不教人憂慮。
失去了工作機會,影響多少家庭的生活,日常開支大幅削減,能省即省,能儉即儉,消費意欲下降,2000年第4季消費信心指數跌至70分,創歷來最低點。
2000年12月工業生產如與1999年同期比較衰退2.07%,其中房屋建築業衰退18.89%,製造業也衰退2.4%。
累計2000年全年工業生產仍較1999年成長7.73%,其中製造業增加8.38%,房屋建築業則減少15.68%。
跌至谷底的房地產市場,曾經幾度艱苦掙扎、奮起爬升,但都不如所願,儘管新、舊政府都推出低利率貸款等措施,但收效不大,估計空置屋最少達10萬戶,出現『有人沒屋住,有屋沒人住』的現象,空屋閒
置在中南部尤為普遍。
除台北市信義商區黃金地帶及捷運沿線之外,地價普遍下降或停滯,房屋議價空間大,一邊倒是買家天下,屋價下跌,乏人間津,房地產市道離春天還有很長路程,並非像陽明山上的杜鵑花已經開了。內政部地政司資料顯示,地價下跌趨勢加劇,2000年跌幅達2.2%,創下1982年以來新低。地政司稱,政治情勢不穩,內需市場低迷,失業率攀升,股市欲振乏力,國人資金緊縮,投資者信心減弱,法拍屋案件激增,餘屋消化遲緩以及921大地震的心理衝擊,是地價下跌的主因。
根據信義房屋與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合作製作的,信義房價指數』顯示,2000年第4季台灣地區的房價指數為94.08,與1999年同期比較,下跌3.85%,創下指數近10年來的新低。
2000年跌幅最大的仍是台中市,房價指數跌至67.28,跌幅高達12.48%;其次是高雄,跌至82.2,跌幅10.9%:台北縣為93.99,跌幅7.74%:台北市為110.06,小跌1.79%,算是最穩定的區域。由此可見,3大都會區的房價指數幾乎都跌創近10年來最低紀錄。
台灣金融體系未臻健全,弊端頻傳,銀行被迫、無奈地介入股市,是動搖金融體系的要害。屋價下跌,房屋市場低迷不振,貸款者以股票作為保證品,而股價暴挫,工廠倒閉,企業關門,以及違法超貸等因素,使呆帳、壞帳越來越龐大。在舊政府時代,銀行呆帳、壞帳達6,000億新台幣,到了2000年8月底已增至9,300億新台幣,再創歷史新高,加上展延部份實際已逾1兆新台幣。這是多麼令人怵目驚心的數字啊!
如果按照現行政府規定新銀行必須擁有300億新台幣資本計算,便有31家銀行在同一時間倒閉,問題的嚴重性,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以台灣銀行、合作金庫、華南銀行、彰化銀行、第一銀行、土地銀行和台灣企銀7大行庫為例,2000年逾期放款金額增加到2,782億新台幣,平均逾放比率為4.55%,首次超過4%的警戒線。這還不包括行庫把逾期放款轉入呆帳,及對企業延展放款的隱藏性逾期放款,顯示行庫的資產品質大幅惡化。
經建會承認,部分新銀行管理不善,基層金融機構問題更嚴重,至於真正的逾放比是多少?有少數的新銀行與基層金融機構可能會到10%,傳統大銀行是5%。可見逾放比超過官方正式公布的數字。7大行庫截至2001年1月底止,逾放比及逾放金額雙雙再創歷史新高紀錄,合計7大行庫逾放金額高達3,861.35億,平均逾放比亦自2000年底的5.25%升至5.61%。
中央銀行公布,儘管2000年全年全體本國銀行打銷呆帳總額高達1,56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12月底全體53家本國銀行逾期放款總額為7,735億元,再創歷史新高。逾放比率為5.34%,為歷來單季次高,與最高紀錄僅差0.02個百分點。
國際評等公司穆迪將台灣的主權評等,由『穩定』降為『負面』,指出過去10年台灣的財政赤字平均為
4.4%,但未來卻可能持續上升,因此政府的淨債權人部位將逐步惡化。報告還指出,新政府如無法因應可能的風險,將會傷害台灣經濟成長遠景。
標準普爾亦將台灣的主權評等,由『穩定』降為『負面』,主因是:政治動盪,政府效能不彰,財政惡
化,金融品質不佳。
民間投資銳減,政府又因財政困難未能投入龐大公共支出,使低迷的氣氛難以掃除殆盡,使景氣蒙上的陰影有增無減。
《天下》雜誌調查顯示,台灣國際競爭力明顯衰退,在11個具吸引外資投資的亞洲國家中,台灣由兩年前的第3名,大幅滑落為倒數第2名,僅高於菲律賓。
台灣的金融痛苦指數不斷冒升,升破歷來最高點。
台灣的競爭力持續下降,原有的優勢正在削弱。央行公布2000年12月份的M2貨幣供給額年增率降至6.73%,M1a年增率為負0.92%,M1b年增率為0.37%。代表央行貨幣政策中間指標的M2貨幣供給額全年平均年增率降至7.04%,創下歷史新低。央行表示,股市低迷、景氣轉弱及資金外流是主要原因。台灣2000年12月外銷訂單僅124.5億美元,較11月份減少6.17%。
經建會發布2000年12月份景氣對策信號,亮起代表衰退的藍燈,為1999年4月以來首見。分數由11月份的17分降至16分。
12月領先指標指數降至99.1,為1999年5月以來新低。同時指標為連續第3個月下跌,創下1999年9月大地震以來新低點。
台灣經濟研究院發布對未來景氣預測的『營業氣候觀測點』顯示,2000年12月份景氣綜合指數為89點,是連續第5個月下降,創下1996年3月以來新低。一向作為重要投資指標的機械進口,自2000年10月起成長減緩,12月降為負成長8.2%。
2001年1月份出口總值98.5億美元,較2000年同期減少17%:進口總值93億美元,較2000年同期減少15.1%。貿易出超5.5億美元,較2000年同期減少40%。
台灣2000年第4季國內生產毛額僅成長4.08%,創下近8季最低紀錄。2000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初步統計為5.98%,低於預估的6.47%。第4季民間投資原來預測成長9.55%,結果是負成長0.6%。第4季民間消費僅成長3.8%,較預期減少0.9%。第4季製造業
生產衰退2.7%,較預期下降4.9%。
主計處向下修訂2001年經濟成長預測值,由原先的6.03下修巨5.25%,首季成長率降至4.02%,創下近9季來最低。
主計處表示,包括出口、投資、消費等項目,2001年的預測值全部大幅下修,其中民間消費成長率更下修巨4.7%,創下1982年二次石油危機以來最低。整體出口成長率僅4.2%,為3年來最低。民間投資僅成長4.4%,不足於2000年13.7%的1/3。
眾所周知,股市是經濟的櫥窗,經濟走下坡勢必反映在股市上。
由於投資者信心動搖和削弱,台灣股市一瀉如注,跌跌不休,疲莫能興,一蹶不振。真箇是『肅殺秋風今猶是,秋風秋雨愁煞人。』高山綠、澗水綠,大地一片綠油油。
股市不代表過去業績,也不代表現時狀況,而是代表對未來前景的信心。由於市場信心崩潰,台灣股市市值由12.75兆暴跌至8.05兆,跌去4.7兆之多,上櫃、上市股票,平均每股跌至15年來最低價。
蛋花股、水餃股比比皆是,令人慘不忍睹。
在失望性、恐慌性拋售下,加權指數如秋風掃落葉般,一口氣跌去了5,600多點,真是教人驚心動魄。
經濟部長林信義不止一次提醒國人未來有『一段苦日子』,要『準備過苦日子』。
台灣股市向下沈淪!
台灣經濟面臨困境!
然而,這是台灣前進的道路上遇到的暫時困難,世上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只要有決心、有信心,便可以化危機為契機,穩紮穩打,迎著冉冉升起的朝陽,展現台灣未來美好的經濟前景。
http://www.taiwanus.us/MediaVideoAudio/books/history/b12/02.htm
不重複歷史錯誤,就是進步。
當人們抨擊『國安基金』以及『四大基金』不當的護盤行動時,回顧一下舊政府的『護盤小組』如何盡廢
武功、慘敗收場,也許可進一步證實『前車之鑑,不可復轍』乃顛撲不滅的真理。
讓時光倒流到1998年最後一個交易日。
當時,『三合一』選舉後,股民翹首期待股市出現『慶祝行情』,然而僅有一個交易日上升,隨即又見烏
雲壓頂,股市似吃了瀉藥般重挫,所謂『護盤小組』慌了手腳,企圖在封關日收紅盤,結果卻如『竹籃打水一場空』。
1998年12月31日終於跌至6,418.43封關,創下近10年來封關日收黑紀錄,加權指數全年暴跌1,768.
84點,跌幅達21.6%,市值損失1.54兆,相等於國民生產總值的1/6。廣大投資者無不感到失望和惆悵,
空遺恨,長嘆息,無語問蒼天!
『護盤小組』這時又『發功』了,成千上萬的股民叉燃起了一線希望,1999年元旦過後紅盤高開,迎接
新年第一道曙光。
但是,投資者的希望又落空了。
1999年1月5日,台灣股市開紅盤拉長黑,在龐大拋售壓力下,加權指數暴跌266點,跌破『護盤小組』信誓旦旦力守的10年線6,300點關卡,以6,149.06作收,跌幅達4.19%,為歷來單日第3大跌市。台股10年線的支撐是那樣脆弱,一擊即潰,應聲而破,融資斷頭、追繳令萬箭齊發,許許多多不定時炸彈霎時間一齊引爆,惡性循環和骨牌效應,令股市岌岌可危,人仰馬翻。
台灣股市在1990年2月,瘋狂飆漲,加權指數狂升至12,682點,創歷史新高。但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再來,自此之後股市暴跌,每況愈下,直挫至2,500多點。好不容易經過幾年來艱苦奮戰,在1997年8月,加權指數反彈至10,252點,然而,萬點絕對不健康,隨後就持續急挫。1998年雖一度發力往上衝擊,在3
月2日一度升至9,277點,仍無法觸及萬點大關,在拋售壓力下,行情急轉直下,一瀉千里,潰不成軍。
繼1999年1月5日損破10年線後,1月6日盤中更一度跌破6,000點關卡,低至5,988.06。當加權指數在1998年12月19日跌破6,500點時,當時的財政部長信心喊話,表示台灣經濟較其他國家好,市場條件不錯,且政府積極採取刺激景氣對策,投資者實在沒有必要對股市產生信心危機。
但喊話歸喊話,賣壓歸賣壓,融資斷頭湧現,投資者恐慌性拋售難以阻擋。財政部加強『護盤小組』力
量,指派總召集人,強化『護盤小組』功能,決心力守股市10年線,即6,300點關卡。
不過,決心歸決心,走勢歸走勢,穩定基金步調不一,腳步顛簸不定,護盤成效低微,屢戰屢敗。選股標準不明確,操作策略屢次曝光,『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互信不足,火力分散,讓投機客如履平地來去自如,神出鬼沒大撈一把。有人指責穩定基金並非『救火隊』,而是,放火隊』。事實上,穩定基金每天不論股市基本面、心理面、消息面如何,都要死撐活頂,有些行庫進場護盤,結果所買的股票都被
『套牢』。自己都救不了,還要救別人,真是『啞吧吃黃蓮,有苦說不得』。據《中國時報》報導,金融股跌幅甚深,具有指標作用的三商銀全部跌停,大型行庫指出,許多金融機構更是從1998年底一路跌到現在,各行庫都已自顧不暇,很難有餘力再護盤。幾家『聽話』的行庫進得愈多賠得愈多。大型行庫強調,股市當前情況已非單純的產業經營問題,政府推出的利多,市場毫不領情,顯示投資者對政策已失去信心。
(詳見1999年1月6日第6版)
股市暴挫,投資者惶惶不可終日,由於對『護盤小組』過份期待,不惜加碼攤平者大有人在,結果愈攤愈套,愈套愈牢,全軍覆沒,全盤皆輸。
而『常敗將軍』的『護盤小組』出師不利,自身慘
遭『套牢』,怎麼有能力來拯救在茫茫股海中浮沈的萬
千股民呢?難怪當時在野的民進黨許多立法委員呼籲,政府倒不如老老實實改善當前經濟環境,或許能對股市產生振袞起敝的效果,畢竟用錯藥比不給藥還要糟呢。
當時的政府措施無能,加上穩定基金護盤無功,自然成了萬眾齊發的箭靶,許多學者、專家認為,措施不當風險增大,如擔保品維持率從140%降到120%,當股市逆轉之時,對證券商,金融機構可能產生債權無法回收的風險,而對投資者來說也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利益,然而,有關當局都以為這是『萬應膏』,實在頭腦簡單、目光短淺,若是不幸遇上狂風惡浪,危害大矣。
景氣歹歹,人心惶惶,哀哀股市,跌完又跌,從1998年12月底至1999年2月初,台灣股市總市值遽減7,000多億元,1999年1月29日,加權指數跌破6,000點關卡;2月1日進一步跌至5,862.79:2月2日跌至5,749.64作收。穩定基金自1998年11月18日進場運作,至1999年2月2日,加權指數跌幅達19.38%,總市值由9.2265兆,大幅減為7.7528兆,各類股指數以營建類股下跌38.4%、食品類股下跌35.94%跌幅最大。
當時在野的民進黨舉行一次座談會,與會者無不義憤填膺抨擊穩定基金,視『護盤小組』如洪水猛獸,而事實上『護盤小組』也以失敗告終。
然而,時間推栘,事過境遷,舊政府『護盤小組』的故事,新政府只是換個『國安基金』新角色照樣演出,真是情何以堪?
經濟有循環,股市有波動,這是正常的事,自有市場機制加以管控節制,就讓市場功能發揮作用吧。所謂『護盤』,難以有成效:即使有,也只能是短暫的,於事無補。
執政者看問題必須看本質,而非只看表面。
有一個民間傳說:
從前,有一個農村,村裏有一個財主,財主有一個女兒,生得如花似王。再說村裏有一個無賴,喜歡財主的女兒,想娶她為妻。嘿!嘿!嘿!癩蝦蟆想吃天鵝肉!財主一拳把無賴打出了門。可是,有一天,也是合該有事,財主突然看見無賴打從土地公廟經過,這時,土地公立即站起身來,財主一見,大驚曰:『此人日後必定大富大貴!』於是,把女兒嫁給了無賴。無賴娶得嬌妻,不但不思悔改,且變本加厲,整天遊手好閒,偷雞摸拘,打老婆三餐加宵夜,財主越想越氣憤,便跑去責問土地公,為什麼見到無賴要站立起來?土地公喃喃道:『我是生伯他偷走我腳上穿的鞋子呀!』
噢!原來如此。
所以,看事物要看本質,不能光看表面。
經濟的事,股市的事,也是如此。所謂『護盤』就只是做表面功夫而已。針對問題,解決問題。經濟問題,用經濟方法處理;『非經濟因素』問題,則用『非經濟因素』方法處理。
鄧小平生前說過:『發展是硬道理。』
在新世紀,發展台灣強大的經濟是歷史的責任,時代的任務。
http://www.taiwanus.us/MediaVideoAudio/books/history/b12/04.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