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台灣股票市場波動研究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8 月19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朱磊*
台灣股票市場交易規模龐大,曾在國際股市交易額排名中高居第3位,為島內高科技產業發展
的籌資發揮了巨大作用。台灣前“財政部長”邱正雄曾說:“目前世界上也只有台灣與美國的證券市場有
此能力,充分滿足新興電子業的巨大籌資需求[1]。”同時,台灣股市也經曆過舉世罕見的巨幅波動,有
明顯的不成熟的階段性特征,民進黨執政后更是陷入長期低迷,由此造成民間消費低落,成為影響經濟發
展的“最大原因”[2],其背后的影響因素值得研究。
一、台灣股市的基本結構與波動情況
廣義的台灣股票市場包括台灣股票發行市場和股票流通市場,后者由三部分組成:集中市場
(上市股票)、店頭市場(上柜股票)和興柜市場(未上市上柜股票)。狹義的台灣股市僅指集中市場,
本文探討台灣股市波動採用狹義概念。
集中市場即台灣證券交易所,是台灣股票市場的主體,自1962年設立起到目前為止,一直是
台灣地區唯一的證券集中交易的場所,主要業務是提供場地設備及服務,供證券商競爭買賣上市證券,為
其辦理成交、清算及交割事宜。截至2004年底共有上市公司697家。
店頭市場即台灣證券柜台買賣市場,也稱“二板市場”,因長期承擔輔助上柜股票轉為上市
股票的任務,被視作上市股票的“預備市場”。台灣證券交易所成立之前店頭市場曾經盛行,證交所成立
的同時被關閉,但1988年又重新成立股票店頭市場,目的是為公開發行但尚未上市的公司開拓股票流通渠
道。1994年成立證券柜台買賣中心(OTC),旨在為中小企業融資的台灣二板市場遂告成立。2000年5月台
灣參考美國的納斯達克(NASDAQ)市場將柜台買賣中心更名為“台斯達克”(TAISDAQ),成為台灣中小
科技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的主要平台,以及創業投資退出的主要渠道。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台灣還實施了
柜台第二類股票制度,即“台灣創新成長企業類股”(TIGER, Taiwan Innovative Growing
Enterpreneurs),目的是形成一個新的創新企業市場,為條件不夠但又成長看好的高科技中小企業的提
供籌資渠道,被稱為第二類股票交易市場,與TAISDAQ並為台灣二板市場。但因制度限制嚴格,而企業發
展、尤其是高科技企業成長風險又不斷增大,導致績效不佳,最終命運像日本的新興市場與德國的高科技
股票市場一樣,在2004年被廢止。截至2004年底店頭市場共有上柜公司467家。
興柜市場是台灣新開發的股票市場,2002年成立,用來取代以“盤商”(非法地下證券商)
為中介的未上市上柜股票的交易,目前興柜公司超過360家。
波動幅度大是台灣股市發展的最大特點。台灣股市在開創初期的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基本
處於平穩發展階段,雖也經曆了清淡-繁榮-萎縮的小周期,但起伏不大。
80年代是台灣股市的暴漲暴跌階段,其漲跌幅舉世罕見。大體有四個小周期:第一周期是從
1982年6月公布健全證券市場有關措施后,台灣股市逐漸恢復活力,1984年2月16日創下905點的股價指數
最高峰,此后衰退;第二周期是從1985年7月30日的636點,一路狂漲到1987年10月1日的4673點,26個月
漲幅高達6倍多。隨后開始慘跌,1987年12月28日跌到2298點的最低,跌幅52%;第三周期的高峰是1988年
9月24日,達8790點,漲幅達3倍。后在“財政部”宣布恢復課征證券交易所得稅的情況下開始下跌,到年
底跌至5119點,跌幅35%;第四周期從1989年1月的5717點,漲至1990年2月12日的12682點,漲幅達122%。
此后以創紀錄的速度狂跌,7個月跌掉10086點,跌幅達80%,到1990年10月1日,跌到2485點的最低。
90年代是台灣股市的恢復階段,大體有三個小周期:第一周期的頭幾年恢復速度極慢,直到
1995年台灣股市才一度猛昇至7124點的高度,當年李登輝訪美引發的解放軍導彈演習和彰化四信事件引發
的島內金融風暴使台股在8月驟降至4474點;第二周期,經過兩年的休整和反彈,1997年7月31日台灣股價
指數再次突破萬點,但在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下,10月29日下挫至7089點。此后有過短暫的恢復,1998年8
月底股價指數更跌至6550點;第三周期始自1999年李登輝拋出 “特殊兩國論”,股價指數在7月16日一
天內下跌506點,跌幅達6.4%,是90年代第三大單日下跌點數。當台股由7月9日的8550點跌至8月6日的
6823點后,台灣當局動員銀行團與“政府基金”一道進場護盤,並在外資加碼台股的配合下,台股又重新
回暖,2000年2月9日台灣股市第三度站上萬點大關。[3]
2000年以來台灣股市基本一直處於低迷階段。2000年2月17日台股達到10256點的高度,但在
“總統大選”前一周開始下跌。3月13日,台股重挫618點,跌幅達7%,以8812點作收,並創下台股有史以
來的單日最大跌點紀錄,跌停家數高達444家。主張“台獨”的陳水扁當選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台灣股市
又暴跌227點,跌幅達3%,457只個股跌停。10月的“停建核四風暴”引發島內朝野劇烈對抗,台股在兩個
月內大跌2000多點,連破6000點和5000點大關。2001年后台股屢跌不止,到美國發生“911事件”后台股
甚至跌破3500點。此后一直維持在4000到6000點之間,直到2004年“大選”前再一次被人為地拉到7000點
以上,選后又再次跌到6000點以下。基本上民進黨執政以來,台灣股市再未出現80年代與90年代經曆過的
跨越8000、9000點、沖破萬點的激情演出。
二、股市波動成因的理論分析
股市波動一般指股票市場價格指數的波動。股價指數是運用統計學中的指數方法編制而成的
、反映股市總體價格或某類股價變動和走勢的指標。股價指數的計算方法,大體是先以加權平均法將組成
指數的每只股票價格進行平均,再用各時期的平均價格與基準日的平均價格相比,將比值轉換成百分值或
千分值,即為股價指數的發布值。可見,股價指數波動是以單一股票價格的變動為基礎的。所以,宏觀股
市波動與個股價格波動分析理論上是一致的。
(一)證券市場理論
證券市場理論的基本觀點是股市價格由證券市場供求決定,其它因素影響波動。柯丁雷(W·G
·Cordinly,1907)較早提出“股票價格由供需規律來決定”的觀點。多納(O.Donner,1934)認為股價
主要由“企業收益”和“信用成本”決定。孟德爾(J.Mindell)在《股票市場》(The Stock Market,
1948)一書中,詳細列舉了股市波動的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利率、企業收益、景氣活動、股票市場動
態、貨幣政策情況、價格總水平的變動情況、大眾投資者的市場心理、政治的影響、天災人禍的發生、經
濟情況狀態及人口變動等等。雷福勒(G·L·Leffler,1951)在市場供求決定論的基礎上,提出股價波動
是以市場心理動向為基礎的“市場心理說”。哥羅丁斯基(J·Grodinsky)在《投資學》(Investment,
1953)一書中,指出分析股市市場波動的兩種途徑:一是重視股價與其他經濟現象的關係,這就是現在通
稱的“基本分析”;二是僅從股票市場內部的技術性因素來預測股價,此即現在通稱的“技術分析”。
(二)股票價值理論
基本觀點是股價由其內在價值決定,1903年由美國的帕拉特(S.S.Pratt)提出。帕拉特認為
,在理論上股票價格與真實價值是一致的,實際上兩者差異頗大的原因在於有許多其他的影響因素,諸如
:好坏消息、證券市場結構、股市人氣、投資氣氛等。與帕拉特同時代的莫迪(J.Moody,1906)更進一步
強調了資本還原率和風險因素對股票市場價格的影響。哈布納(S.S.Hebner,1934)以股票價值和價格的關
係作為投資的指針,利用財務分析來把握股票價值,並強調股票標價格和市場因素與金融的關係,認為“
股票價格傾向與其本質的價值一致”,就長期的股價變化因素而言,與其本質的價值有關的即為長期預期
收益與資本還原率。戴斯(D.A.Dace)和埃特曼(W.J.Eiteman)合著的《股票市場》(Stock Market,
1952)一書中認為,“投資人購買股票之際,實際上是買進企業現在和將來收益的請求權”。
(三)道氏股價理論
1900年由美國人查爾斯.道(Charles.Dow)發明。查爾斯.道是“道瓊斯工業指數”與《華爾
街日報》的創始人,其開創的道氏理論是第一個對股市進行完整理論歸納與描述的哲學和分析操作學理論
體系,被視為股市發展史上最偉大的發明。該理論在查爾斯.道逝世后由威廉姆.皮特.漢密爾頓(William
Peter Hamilton)與羅伯特.雷亞(Robert Rhea)歸納總結完成。該理論認為,股票價格運動有三種趨勢:
基本趨勢、修正(次級)趨勢和短期趨勢。在這三種趨勢中,長期投資者最關心的是股價的基本趨勢,投
機者則對股價的修正趨勢比較感興趣,短期趨勢的重要性較小,且易受人為操縱,因而不便作為趨勢分析
的對象。人們一般無法操縱股價的基本趨勢和修正趨勢,只有國家的財政部門才有可能進行有限的調節。
股票市場波動的這三種趨勢,與海浪的波動極其相似。潮汐,波浪,漣漪分別代表著市場的主要趨勢,次
級趨勢,短期變動。
(四)艾略特波浪理論
1927年到1934年由美國人艾略特(R·E·Elliot)發明。該理論利用傳統數學中的黃金分割率
為主要分析方法,形成目前世界上股市分析領域運用最多,而又最難於了解和精通的分析工具。主要觀點
是股票波動像波浪一樣周而復始,任何波動均有跡可循。艾略特波浪理論的四個基本論點:一是股價指數
的上昇和下跌將會交替進行; 二是推動浪和調整浪是價格波動兩個最基本型態,而推動浪和調整浪可以
分別再分割成5個小浪和3個小浪;三是在上述8個波浪(5上3落)完畢之后,一個循環即告完成;四是時
間的長短不會改變波浪的形態,波浪可以拉長,也可以縮細,但其基本型態永恆不變。總之,波浪理論可
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8浪循環” 。該理論因在1935年和1991年準確預測的美股和港股的大漲而名聲大
噪。
(五)空中樓閣理論
1936年由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Maynard.Keynes)提出。該理論完全拋開股票的內
在價值,強調心理構造出來的空中樓閣。認為投資者之所以要以一定的價格購買某種股票,是因為他相信
有人將以更高的價格向他購買這種股票。股價的高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存在更大的“笨蛋”願以更高的
價格向你購買。精明的投資者無須去計算股票的內在價值,他所須做的只是搶在最大“笨蛋”之前成交,
即股價達到最高點之前買進股票,而在股價達到最高點之后將其賣出。人們心理上對股價走勢的不同判斷
造成股市波動。
(六)回饋環理論
席勒Shiller(1990) 最先明確將回饋環理論引入股價波動的解釋中。中心是說:受到盈利預
測、通貨膨脹回落以及貨幣幻覺等外部因素的影響,股市中價格開始上昇,最初的部分投資者取得了成功
,於是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力,價格就會在大家的關注中進一步上揚,如果回饋環沒被打斷的話,它可能產
生多輪投機泡沫,在這些泡沫中,對股價進一步上昇的預期支持著當前高股價。同樣的回饋環也可以導致
股價下跌,甚至達到一個遠遠脫離了基本面的低水平上。總之,股市大幅波動源於投資人心主觀判斷與股
價客觀變化的互相作用。
(七)股市成長階段論
該理論認為證券市場發展的道路不完全一樣,但一般都要經曆5個階段:休眠階段、操縱階
段、投資階段、崩潰階段和成熟階段。在經曆了這5個階段后,投資者更有經驗,交易量更穩定,雖然股
票價格還是會波動,但不像以前那樣激烈了,而是隨著經濟和企業的發展上下波動。與股市成長階段論相
似的是股市周期循環論,將循環性周期分九個階段:低迷期、青年漲昇期(初昇段)、反動期(回檔期)
、壯年漲昇期(主昇段)、老年漲昇期(末昇段)、下跌幼年期(初跌期)、中間反彈期(逃命期)、下
跌壯年期(主跌段)、下跌老年期(末跌段,沉衰期)。較之股市成長階段論的線性思維,該理論將股市
周期循環視為常態,周而復始。
(八)傳統股價理論
該理論被多數投資人、學者所重視,認為股票價格最終取決於公司經營的業績,公司經濟好
坏決定股價漲跌。但公司經營通常是一年結算一次,股票買賣卻在隨時進行,為研究某種股票是否值得投
資或投機,產生一種根據每月業績情況預估當年業績的方法,這樣,股價由預估的全年業績決定。
(九)信心股價理論
該理論與傳統股價理論互補,是以市場心理為基礎,來解釋市場股價的變動。認為股價變動
的原因是市場對於未來的股票價格、公司盈利與股票投放比率等條件所產生信心的強弱。投資者信心越強
,股價越高,過於樂觀導致股票價格上漲至不合情理的價位水平。相反的情況造成股價暴跌。
(十)隨機漫步理論
該理論的核心是否認股市波動有規律可循。認為股票市場內有成千上萬的精明人士,每一個
人都懂得分析,而且資料全部都是公開的,買方與賣方同樣聰明機智,都能夠接触同樣的情報,因此在買
賣雙方都認為價格公平合理時,交易才會完成,股票的即時價格反映了供求關係。股價變動基本上是隨機
的。
三、台股波動成因的實證分析
綜觀股市波動理論,有兩大對立觀點:股市波動有規律和股市波動無規律。對股市波動規律
的研究觀點可分兩類:有基本面和無基本面。由於前者是絕大多數投資人和學者所信奉的觀點,所以本文
也重點分析影響台灣股市波動的基本面因素。台股所經曆過的大幅波動有股市成長階段論中的非常明顯的
階段性特征,也有市場供求、股票價值、公司業績等基本面變動的痕跡,但更重要的是投資人心理因素對
股市波動的影響,這種心理因素是在景氣、國際、大陸、政治、外資、政策、意外事件等各種內外因素的
共同作用下發生變化的。
(一)景氣因素
經濟周期是影響台灣股市波動的第一基本面因素。景氣上昇,固定資產投資增加,生產擴大
,企業經營業績轉好,利潤增加,預期股利增加,股票投資人紛紛建倉,股價上揚。雖然台灣股市波動幅
度遠大於實際經濟波動,但總體水平與經濟增長表現相符,且時間上具有領先性。從過去30年的發展經驗
看,台灣經濟存在10年左右的經濟周期,股價也會在重大轉折期發生劇烈波動。第一次景氣的最高峰出現
在1974年,之后因油價暴漲景氣反轉,1975年景氣快速回落,並跌至谷底。股價指數由1973年底的515點
跌至1974年底的189點。 第二次景氣逐漸翻揚,1984年達到高峰, 1985年“十信”事件使景氣迅速跌至
谷底,股價指數從969點跌至636點。第三次在80年代后半期,台灣經濟景氣迅速復蘇,股價也從636點狂
漲到12682曆史最高點,翻昇20倍。90年代初台灣經濟景氣快速逆轉,股指也暴跌至2485點。90年代后期
景氣第四次上揚,股指也兩次破萬點,但2000年后經濟景氣逆轉,股指由年初的10393點跌至4739點。
(二)國際因素
台股波動與整個國際股市的走向密切相關,尤其受日本日經指數與美國道瓊斯指數影響極大
,呈現很高的擬合度,基本上是同漲同跌的局面。如圖1:
資料來源:根據雅虎財經網站各地區股市曆史資料繪制
原因有三:一是台灣外貿依存度高,進出口貿易額與島內生產總值之比高達108%。日、美股
市上漲,預示台灣主要貿易伙伴的經濟景氣上揚,出口增加會帶動島內經濟增長,從而股市被看好,如台
股中的主力板塊資訊電子業就與美國經濟息息相關,美股下跌則台股縮水[4];二是台灣對國際基本原材
料依賴大,如台灣石油98%依賴進口,國際油價波動會影響島內相關股票發行公司的成本變化,進而影響
公司股利分配,造成股市漲跌;三是日本和美國股市在台灣股票投資人心理上有“火車頭”和“指示器”
作用,外資進出台灣股市更加劇了這一效果。
(三)大陸因素
大陸的政治舉動和經濟表現都會直接影響台灣股市波動。如圖2:
資料來源: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資料及其它相關資料繪制
一是兩岸關係的緊張或緩和,常常會引發台股下跌或上漲。1995年我導彈演習使台灣股價指
數當天重挫4.3%,此后兩個月下跌1000余點。1999年7月14日李登輝拋出旨在分裂國家的“兩國論”,當
天股市暴跌259點,跌幅達3%;7月16日又狂跌506點,跌幅達6.4%,是90年代第三大單日下跌點數;“兩
國論”出台的一個月內,台灣股市下跌1727點,跌幅達20.2%。2000年3月主張“台獨”的陳水扁當選“總
統”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台灣股市暴跌227點,跌幅達3%,457只個股跌停。2004年5月17日“國台辦”發
表《517聲明》,台股當日下跌150點。2005年3月8日我出台《反分裂國家法》,台股當日下跌78點。相反
,2005年4月26日至5月13日,連戰、宋楚瑜相繼訪問大陸,兩岸關係迅速昇溫,使台股指數一個月內上昇
213點。根據台灣的中央大學與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2004年4月做的聯合民調,島內民眾認為影響台灣股市
最重要的因素是兩岸關係,其次才是經濟景氣、政治形勢和財經政策。
二是兩岸貿易投資波動帶動台灣股市波動。由於大陸已成為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台灣對大
陸的出口依存度和貿易依存度分別高達37%和23%,大陸經濟的盛衰會直接帶動台股漲跌。為抑制經濟過熱
,2004年4月底大陸宣布採取宏觀調控政策,台股一周內下跌548點。
三是台商在大陸投資的“大陸概念股”影響島內股市波動。目前台灣上市公司赴大陸家數近
500家,約占全體上市公司的70%;這些上市公司的大陸投資企業多數實現贏利,相當部分公司來自大陸
的贏利占一半以上。大陸概念股已成為支撐台股的重要力量。2004年5月24日“國台辦”明確表示“不歡
迎綠色台商”,島內股市盤中波動148點。
(四)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對台股波動有兩種影響:一方面,島內政局是否穩定會直接影響企業對未來經營環
境的評價,進而影響企業的營運狀況和預期股利變動,引發股市波動。2000年民進黨上台后貿然宣布停建
“核四”,引發島內朝野劇烈對抗,工商界對當局政策無所適從,投資環境急劇惡化,台灣股市在一個月
內大跌1000多點。另一方面,不同政治派系在台灣股市中有其各自的代言人,通過這些股市大戶的炒作,
使股市波動朝既定目標發展。2000年“總統”大選前,執政的國民黨制造了跨越萬點的股市行情,2004年
大選前執政的民進黨也將股市大力提拉2000多點,跨越了7000點大關。其具體做法包括:通過金融、電信
等經營績效好的公營企業,適時大量進場以拉抬股市,制造行情;發動相關財團採用回購“庫藏股”等方
式托市,即上市公司以保留盈余買回本企業的股票,以拉抬該公司股價,比如中華電信公司與兆豐金融控
股公司等大買“庫藏股”的做法,就起到較明顯作用。
(五)外資因素
外資對台灣股市波動的影響日益增大,其方式主要是通過資金操作和消息發布左右島內股票
投資人心理。資產組合投資的資金(非直接投資)流入使股市欣欣向榮,資金撤離則使股市下挫,甚至一
蹶不振。因此,外資進入或撤出台股市、及數量的大小常被島內投資者視為風向球,長期以來在台股市中
發揮指標性作用。90年代以來,隨著台灣股市的逐步開放,外資占島內股市成交額的比重迅速昇高,由
1991年的1%上昇到目前的10%左右,2005年5月持股占總市值比重已達25%,使之對台股影響力迅速昇高。
2003年外資投入台股將近150億美元,凈買超(股票買入量超過賣出量部分)金額達5489億元新台幣,創
曆史新高,這也是當年下半年台股大漲2000點的重要原因。
外資在台股中的布局,深受國際證券公司對台灣股市的評價影響,摩根斯坦利資本國際
(MSCI)公司有關台股的各種指數變化對台股波動的作用尤其明顯。1996年台灣“總統大選”時股市狂潟
,台灣當局束手無策,MSCI於4月初發布消息,將台股納入亞太區除日本外自由指數中,並將台股在亞洲
股市中的權值比重由17%調到27%,台股隨即以大漲300點回應。1999年台灣股市遭受“兩國論”與“七二
九大停電”打擊,股價指數一度跌至7000點以下,8月MSCI公司宣布,由於台灣逐步放寬外資限制,而且
台股總市值不斷膨脹,該公司將把MSCI台灣指數中表示外資進出自由化程度的權重,由50%提高為100%
,並定於次年生效(事實上該措施並未按時實施),消息后發布后立刻造成外資搶進,台股止跌回昇,轉
危為安。2004年5月陳水扁就職前后,台股由7000多點降至5000多點,始終復蘇乏力。MSCI公司6月19日宣
布,將分兩階段調高MSCI台灣指數權重到100%(即1999年宣布而未實施的動作),消息發布后四天台北股
價指數以大漲近200點回應。除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公司外,對台股波動有較大影響的還有美林
(Merrill Lynch)、高盛(Goldman Sachs) 、穆迪投資者服務(Moody’s Investors Service)、標準普
爾(Standard & Poor’s ) 和野村等國際證券公司。
(六)政策因素
台灣當局可以通過政策性手段影響股市波動。近年來的措施包括:其一,放寬外資進入台股
的限制。2003年台當局提前兩年正式宣布廢除QFII制度,外資無論是專業投資機構還是自然人均可直接進
入台股,國際分析機構認為此舉將使台股在兩年間多吸引200-400億美元的外資注入,股價指數應聲而漲
。其二,制造寬松金融環境。主要是擴大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保持匯率相對穩定、暫緩開放大陸台商
回台上市、通過公營企業及財團聯手拉抬股市等。其三,加強“政府基金”在股市中的運作。“國安基金
”及“四大政府基金” (郵政儲金、勞保基金、勞退基金、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是台當局直接干預
台股的主要籌碼,其中“國安基金”規模高達5000億元新台幣,可在發生“重大事件”時進場護盤;“四
大基金”則由台當局委托證券機構在股市中操作進行盈利,最高投入額度為3000億元新台幣。這些“政府
基金”在李登輝出台“兩國論”后及陳水扁參加第二次“總統”大選前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其它突發事件影響
象其它股市一樣,各種突發事件也會對台灣股市造成沖擊,民進黨上台后先后發生的“911事
件”、“美西封港事件”、非典疫情、股市弊案等意外事件均使股市發生較大幅度的下跌。2001年美國發
生恐怖分子攻擊的“911事件”,台股在美股下挫的帶動下兩周內跌掉近700點,降至3494點的民進黨執政
以來迄今最低點。2002年9月30日,美國西海岸勞資糾紛轉趨激烈,資方封閉西岸從洛杉磯到西雅圖的29
個主要碼頭達36小時,台股受“美西封港事件”的影響,兩周內跌了267點,跌幅6%。2003年3月,非典疫
情(SARS)爆發,台灣風聲鶴唳,股市看空氣氛蔓延,從3月28日到4月28日,台股一個月下跌337點。
2004年6月中上旬,台灣發生掏空上市公司資金而企圖以做假帳掩蓋的 “博達事件”, 凸顯島內股市中
存在部分上市公司不當運用財務杠杆、導致危機后再以財務報表做假的“地雷股”,台股投資人為此信心
大減,兩周內跌掉431點。
本文對影響台股波動因素的探討是從股價指數波動的角度切入的,如果從股市成交量波動的
角度分析,會有更多的影響因素變得明顯,如台股成交量近10年來的變化與作為主力板塊的台灣IC產業產
值變化呈現較高的擬合度[5],就說明產業因素對台股波動的影響也是非常顯著的。但限於篇幅,本文不
對此作展開論述。
*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經濟室副主任
注釋:
[1] 邱正雄,2000,《台灣資本市場發展與經濟成長》,國民黨“國政基金會”財金研,
2000年11月28日。
[2] 江丙坤,2004,《台灣經濟發展的省思與願景》, [台]聯經出版公司,P631。
[3] 朱 磊,2000,《台灣財力》,鷺江出版社,pp.176-190。
[4] 彭光治,2003,《股戲:走過半世紀的台灣證券市場》,[台]早安財經文化有限公司,
pp.161-162。
[5] 尹啟銘,2004,《台灣經濟轉折時刻》,[台]商周出版,pp.141-143。
http://www.taoguba.com.cn/Article/122791/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