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面對電腦久了,握著滑鼠,視線注視著螢幕~
眼睛看的到的東西就只有螢幕裡所能顯現的東西而已~
當沒影像~的文字溝通~只剩下了文字~
備受檢驗的也只有呈現在眼前的文字
難以辨識出文字情緒背後的真實感受~
或許認為有默契或是認識久了應該可以猜透無情緒的文字背後要說的心裡想要說的東西
這似乎挺困難的~
引用一下 " 新閱聽人時代?由賽伯人觀點看即時通訊功能與使用者自我意義間的往復 " (來源:中華傳播學會)這文章裡的一段話:
4.非面對面傳播
在虛擬空間中最明顯的特質還有「非面對面傳播形式」。西武提到自己朋友的親身經驗:
我的室友就跟我聊很嚴重的事情,可是他在樓上我在樓下,他在那邊發洩他的情緒,可是他不想讓人家知道,你也知道有時候他找人家聊天想發洩他的情緒,可是其實你並不會想要那個人就在你旁邊。(西武,男)
除了西武所說的,非面對面傳播可以做為情緒宣洩的管道,無需擔心面對面的溝通會造成彼此間的尷尬之外,阿弟也提到個人的使用意義,他說到:
其實我覺得,應該講用 MSN Messenger 最特殊的話,因為我本來很多事情跟人家面對面或是用電話講,我比較不會說出來,可是用 MSN Messenger 讓我可以跟朋友或是一些人,說出一些平時不敢講的話。(阿弟,男)
但非面對面傳播必須回歸到傳播本身的特質上來看,傳播的主要意義並不只是語言上的,還包含情境的影響、肢體語言的表現,都是傳播行為的一部份。
然而,在 MSN Messenger 的非面對面傳播特質中,這些周邊的線索都成為空白,導致傳播行為的部份失真與解讀的失準,這樣的狀況都發生在西武與阿弟的親身經驗上,特別是對於情侶間的溝通更容易因此產生誤會:
我覺得正事是還好,但是感情的事最容易出問題,因為感情的事你要體會到真正的意思是很難……MSN Messenger 在談感情事的時候不一定是真的,尤其是他等一下 call 一句說,好啦!那你休息好了,通常這種東西來了,就要思考了,他到底是真的在那邊叫我睡覺了,還是在那邊不爽。(西武,男)
它雖然沒情境,你好講話,可是相對的,別人講的話你不曉得那時候他到底真實的情境,……我很怕別人只回答一句「嗯」的時候,我覺得那個算是在敷衍我,……人家或許沒這個意思,所以有時候你就要變成也是一種游移狀態,你要猜人家到底在想什麼……永遠不知道對方講的話到底夠不夠精緻。(阿弟,男)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傳播行為的本質,其實是無法與真實情境完全脫離的,在虛擬空間中的傳播,或許可以利用特殊的功能帶來某些便利性,但整體而言,仍然無法與真實情境完全脫離。
文章中還有一段如下:
正如 Haraway 的觀點所認為,賽伯人所在的世界是虛擬真實與物質真實的混合體,這正符合即時通訊使用者的主體特質,現實(真實自我)與虛擬(線上自我)界線的模糊,使即時通訊使用者的本體可以朝向多重而異質化的發展。
特別是結合 MSN 軟體的功能之後(如下述所歸納的個人化/客製化功能),那種虛擬與現實混雜下,創造了人們對於世界進行控制的美好想像,科技成為各種事物新的文化符號,讓人們以為透過意志的權力,可以實踐控制世界的夢想。於是人們漸漸不與他人直接接觸,而以建構一個私我的世界,讓真實的事物都以〝再現〞的方式呈現(Turkle,1984)。
另一種看法如以下這段所述來看待:
3.以文字為主的思考
尹森在後續也提到,數位資訊的傳播不只是可以豐富人際傳播內容,同時更可以藉由數位資訊的形式,將傳播的方式由口頭轉變為文字的思考,使得自我的表達更縝密,也可以反覆咀嚼自己的想法。
他提到:口語的陳述有時候比較會流於沒經過思考,但你打出來的東西會去規劃、會去思考、會去想,會比較合理又可以簡短不浪費。……有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人家不一定會理解成你要講的意思,但是寫出來的,只要寫仔細,就一定不會容易讓人家誤會。(尹森,男)
打字可以整理你的思維啊……,可以把一些雜亂的思緒做一個整理,像寫字一樣。有時間或有空的時候,會把以前做過的一些訊息拿出來看看,我會覺得從不同時間點、不同角度去思考我曾經說過的話。(尹森,男)
阿弟也認同這樣的說法,特別是在個性的特質上,阿弟覺得自己無法與人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在即時回應的壓力下自己通常無法進行傳播行為,因此必須透過 MSN Messenger 的輔助來進行。
透過阿弟與尹森的說法,我們可以發現兩人在某種程度上,同時提到使用MSN Messenger 的動機不只是介面的特性,而是與個人的個性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性,也再一次驗證個人性格會影響 MSN Messenger 使用的行為假設。
眼睛看的到的東西就只有螢幕裡所能顯現的東西而已~
當沒影像~的文字溝通~只剩下了文字~
備受檢驗的也只有呈現在眼前的文字
難以辨識出文字情緒背後的真實感受~
或許認為有默契或是認識久了應該可以猜透無情緒的文字背後要說的心裡想要說的東西
這似乎挺困難的~
引用一下 " 新閱聽人時代?由賽伯人觀點看即時通訊功能與使用者自我意義間的往復 " (來源:中華傳播學會)這文章裡的一段話:
4.非面對面傳播
在虛擬空間中最明顯的特質還有「非面對面傳播形式」。西武提到自己朋友的親身經驗:
我的室友就跟我聊很嚴重的事情,可是他在樓上我在樓下,他在那邊發洩他的情緒,可是他不想讓人家知道,你也知道有時候他找人家聊天想發洩他的情緒,可是其實你並不會想要那個人就在你旁邊。(西武,男)
除了西武所說的,非面對面傳播可以做為情緒宣洩的管道,無需擔心面對面的溝通會造成彼此間的尷尬之外,阿弟也提到個人的使用意義,他說到:
其實我覺得,應該講用 MSN Messenger 最特殊的話,因為我本來很多事情跟人家面對面或是用電話講,我比較不會說出來,可是用 MSN Messenger 讓我可以跟朋友或是一些人,說出一些平時不敢講的話。(阿弟,男)
但非面對面傳播必須回歸到傳播本身的特質上來看,傳播的主要意義並不只是語言上的,還包含情境的影響、肢體語言的表現,都是傳播行為的一部份。
然而,在 MSN Messenger 的非面對面傳播特質中,這些周邊的線索都成為空白,導致傳播行為的部份失真與解讀的失準,這樣的狀況都發生在西武與阿弟的親身經驗上,特別是對於情侶間的溝通更容易因此產生誤會:
我覺得正事是還好,但是感情的事最容易出問題,因為感情的事你要體會到真正的意思是很難……MSN Messenger 在談感情事的時候不一定是真的,尤其是他等一下 call 一句說,好啦!那你休息好了,通常這種東西來了,就要思考了,他到底是真的在那邊叫我睡覺了,還是在那邊不爽。(西武,男)
它雖然沒情境,你好講話,可是相對的,別人講的話你不曉得那時候他到底真實的情境,……我很怕別人只回答一句「嗯」的時候,我覺得那個算是在敷衍我,……人家或許沒這個意思,所以有時候你就要變成也是一種游移狀態,你要猜人家到底在想什麼……永遠不知道對方講的話到底夠不夠精緻。(阿弟,男)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傳播行為的本質,其實是無法與真實情境完全脫離的,在虛擬空間中的傳播,或許可以利用特殊的功能帶來某些便利性,但整體而言,仍然無法與真實情境完全脫離。
文章中還有一段如下:
正如 Haraway 的觀點所認為,賽伯人所在的世界是虛擬真實與物質真實的混合體,這正符合即時通訊使用者的主體特質,現實(真實自我)與虛擬(線上自我)界線的模糊,使即時通訊使用者的本體可以朝向多重而異質化的發展。
特別是結合 MSN 軟體的功能之後(如下述所歸納的個人化/客製化功能),那種虛擬與現實混雜下,創造了人們對於世界進行控制的美好想像,科技成為各種事物新的文化符號,讓人們以為透過意志的權力,可以實踐控制世界的夢想。於是人們漸漸不與他人直接接觸,而以建構一個私我的世界,讓真實的事物都以〝再現〞的方式呈現(Turkle,1984)。
另一種看法如以下這段所述來看待:
3.以文字為主的思考
尹森在後續也提到,數位資訊的傳播不只是可以豐富人際傳播內容,同時更可以藉由數位資訊的形式,將傳播的方式由口頭轉變為文字的思考,使得自我的表達更縝密,也可以反覆咀嚼自己的想法。
他提到:口語的陳述有時候比較會流於沒經過思考,但你打出來的東西會去規劃、會去思考、會去想,會比較合理又可以簡短不浪費。……有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人家不一定會理解成你要講的意思,但是寫出來的,只要寫仔細,就一定不會容易讓人家誤會。(尹森,男)
打字可以整理你的思維啊……,可以把一些雜亂的思緒做一個整理,像寫字一樣。有時間或有空的時候,會把以前做過的一些訊息拿出來看看,我會覺得從不同時間點、不同角度去思考我曾經說過的話。(尹森,男)
阿弟也認同這樣的說法,特別是在個性的特質上,阿弟覺得自己無法與人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在即時回應的壓力下自己通常無法進行傳播行為,因此必須透過 MSN Messenger 的輔助來進行。
透過阿弟與尹森的說法,我們可以發現兩人在某種程度上,同時提到使用MSN Messenger 的動機不只是介面的特性,而是與個人的個性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性,也再一次驗證個人性格會影響 MSN Messenger 使用的行為假設。
另外一種見解~如下:(來源在這)
其實我覺得MSN也是製造吵架衝突的好工具
同樣一句話, 也許可以有兩種語氣, 聽的人跟說的人各自表述互相揣測
所以說的人也許覺得戲謔, 聽的人覺得刺耳
誤會由此而生 從此互相封鎖
有人明明不在電腦前卻永遠呈現上線狀態
有人認為不在電腦前就應該顯示離開
於是傳訊給上線卻沒有回應的人, 覺得對方敷衍逃避
被責備的人, 又覺得無辜委屈
所以其實MSN實在是一個揭露人性黑暗面的好工具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