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大ID學院,看台灣工業設計
報導時間:2005-04-01 00:00
資料來源: 數位時代
近三年來,台灣工業設計作品屢獲世界大獎,是否意味台灣已經走出模仿的年代?台灣設計人才和世界水準的差距,還有多大?《數位時代雙週》特別採訪台灣四大工業設計學院學者,為台灣的設計水準進行深度把脈。 撰文=李書齊
報導時間:2005-04-01 00:00
資料來源: 數位時代
近三年來,台灣工業設計作品屢獲世界大獎,是否意味台灣已經走出模仿的年代?台灣設計人才和世界水準的差距,還有多大?《數位時代雙週》特別採訪台灣四大工業設計學院學者,為台灣的設計水準進行深度把脈。 撰文=李書齊
深入報導
陳國祥(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系主任): 用設計躲開 大陸追趕!
四十年前,台灣的產業環境逐漸從過去傳統的機械工業中走出,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家電產業率先登上主流產業的位置,孕育出像聲寶以及大同等老字號的家電廠商。
當時台灣的家電廠商與日本家電廠商合作非常密切,由於有許多日本家電廠商已經設計好的現成產品可以沿用,所以這些台灣家電廠商不需要分析產品的使用需求,也不用分析「商品策略」,只需要僱用一些「初級」設計師,將這些現成產品的「外觀」小幅修改,如電冰箱把手等細微之處,就可以送到零售市場上,消費者也就買回去,沒有太多選擇。
在那個環境之下,台灣家電廠商對於設計不夠重視,因此當日本廠商已經生產第二代更先進的產品時,台灣廠商還在拿第一代的產品模仿,消費者也只能被動地接收第二手「資訊」。雖然台灣家電廠商在那時都經營的不錯,但是不重視設計的結果,就無法讓品牌價值出現,就無法讓企業走得長遠。
宏碁開啟台灣設計代工之路
三十年前,宏碁成立,工業設計人才出現流動。因為宏碁鎖定自有品牌的發展路線,需要大量的工業設計師,協助宏碁設計出獨特而實用的商品。從那個時代開始,台灣工業設計的重心從家電產業逐漸轉移到資訊產業,也因為宏碁重視工業設計人才的培育,目前許多大企業的設計部門負責人,都是宏碁體系培養出來的。雖然過去十幾年,台灣的資訊產業都是以組裝或是代工為主,但是藉由宏碁帶動出來,對於工業設計的要求,卻是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台灣各廠商,也讓台灣在轉往設計代工(ODM),甚至是自有品牌(OBM)時,具有足夠的能量。目前台灣對於工業設計的重要性多已能了解,但還是有多數廠商不知道怎麼使用工業設計,不然不會只有這麼幾個品牌在台灣冒出頭,但從了解到使用,是需要時間的培養。未來,除大型公司內部的設計團隊會蓬勃發展外,一些小型的設計公司也會陸續出現,這些設計公司可以為台灣絕大多數的中小型製造業提供諮詢,藉由他們的力量,讓台灣整體產業環境提升,用「設計」躲開中國大陸的追趕。
丑宛茹(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主任): 多給年輕設計師 犯錯的機會
每年到了四、五月的時候,我就會接到許多企業打來的電話,反應工業設計師不夠用,希望我可以直接推薦優秀的學生,進入企業中工作。
但我常在想,如果以台灣的大學來計算,擁有工業設計科系的學校多達二十個,平均一個科系以四十個畢業生來計算,每年近一千個畢業生,這樣的數量會不夠嗎?
想要做為一個成熟的工業設計師,如果只是藉由學校四年或六年的訓練是絕對不夠,至少還需要在職場上磨個五、六年才有可能。
因為工業設計涵蓋的領域非常廣,從汽車到日常生活的鍋碗瓢盆都需要工業設計,每個產業的內容都不一樣,需要了解的知識也不一樣,而學校教的只是幫學生敲開進入工業設計的大門而已,很多技巧要在職場上累積。
找出培養與練兵之間平衡線
所以就我的觀察,業界找不到人,是因為工業設計師的「質」不符,而不是因為「量」不夠。「質」不符的問題牽涉到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學校沒有好好教學生,導致學生不符合需求;另一方面是因為企業沒有時間訓練初級的工業設計師,更沒有時間等他們成熟,相反地,他們希望找到的設計師,一進來就是一個戰將,就要扛起責任。
這個發生在各行各業的問題,可能是一條永遠沒有交集的平行線,但我覺得還是要拿出智慧與耐心,讓這兩條線產生彎曲。
在學校,盡量在通識教育的結構底下,配合現在工業設計趨向整合性的需求,要求學生多接觸不同領域,培養不同能力。
同時,也希望業界可以鼓勵旗下的設計師,勇於站上世界舞台,將自己的作品秀出來,因為設計師可以找到訓練的機會,企業也要容忍設計師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另外我想講的是,企業與學校必須更緊密地連結,才能將台灣的工業設計往前推動。因為最近到中國大陸一趟,我發現中國大陸已經不是我們重要的市場,而是重要的競爭對手。
像是清華大學等一流的學校,他們培養出來的工業設計師或許創意還不能跟我們比較,但是技巧上已經不輸給台灣。這些人才都是萬中選一,他們的目標都非常明確,也非常的努力,所以我覺得他們會給台灣帶來很大的挑戰。
邊守仁(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所長): 把創意內化成 企業的基因
與其他國家或是企業比較,我們工業設計所擁有的優勢,就是過去台灣在製造能力上累積相當多的能量,由於宏碁的帶動,讓許多現在正在推動自有品牌的大企業,具有重視設計並且培植為數龐大的設計團隊,也造成目前台灣企業內部的設計勢力超過外面的獨立設計公司。
過去,台灣的中小企業相當多,組裝或是設計代工的廠商也為數不少,這樣的環境就讓設計顧問公司有存活的空間。但是現在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正在衝擊這些設計顧問公司──就是產業外移。
台灣中小企業紛紛出走,帶出「製造」之後,讓許多設計顧問公司失去舞台。資金夠的,就跟隨著這些中小企業一起前往中國大陸;資金不夠的,有些被大企業收購,有些則可能就此解散,設計師轉往企業內部任職。台灣設計顧問公司目前正面臨四分五裂的情況,尤其在三、四個月前,這個現象最為明顯。
企業中的設計必須打團體戰
國外的工業設計環境也有這種現象。像美國Frog或IDEO這種大型設計顧問公司,已經不像過去風光,這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一家設計顧問公司大到某一種規模之後,就很難維持。
主要原因在於,每一個設計師的創意都是非常獨特,且模仿不出來。過去這些設計顧問公司能夠起來,是因為創立者具有獨特的創意。當這些創立者無法將理念貫穿到每一個設計師時,整家公司就無法凝聚共同的本質,只要設計公司原始的創意總監離開,就會失去光環,就像是IDEO的墨格里吉(Bill Moggridge)卸下首席設計師後,IDEO的聲勢已不若以往。
我覺得未來企業內部的設計勢力會凌駕於一切,特別是在同質性高的產業,如IT產業。身處這些產業,企業需要非常大型的設計團隊提供創意。至於其他產業,只要有一個創意總監就夠,就像是琉園的王俠軍。
台灣要提高工業設計的競爭力,除了這些掌握資源的大型企業必須擔負起帶頭作用外,更必須好好思考如何「內化而外顯」?我們可以看看韓國三星,它的內化腳步就比我們快,而且腳步幾乎沒有停下來,一路推升他們走向國際舞台,外顯於世。內化不容易做,也很辛苦,設計一百個商品,雖然可能只會成功一、兩個,但總比原地踏步好,這是台灣不得不做的事情。
張文智(台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所長): 設計新競爭力,在數位科技
工業設計的重視程度跟產業發展有關。過去,企業界認為好的設計就是要容易生產、製造,但是大約從五、六年前開始,台灣產業界進入設計生產(ODM)階段,下游客戶與企業老闆開始重視創意,開始重視工業設計。
由於台灣產業變遷速度快,產品生命週期短,所以設計師的創意必須很快地表達出來,電腦輔助設計軟體的精進在這方面幫助很多,因此我也常常告訴我的學生,一定要好好學習軟體的使用技巧,將「感性」的創意快速轉化成「理性」的數位科技,而且中間不要有落差,如此才能應付未來快速設計的挑戰。
或許有人會說,實際製作精緻模型對於一個設計者而言,重要性會大於以電腦軟體模擬,因為這樣才可以藉由具「感性」的手,將同屬「感性」的創意完全發揮。
但是我覺得,在今日的設計趨勢中,製作精緻模型的重要性已經大不如前,因為時間已經不容許我們像過去那樣設計產品,不可能有太多的時間去製作一個模型;相反地,先進的電腦輔助設計可以讓設計師的概念視覺化,將創意快速地呈現以及保留,並且迅速知道這個創意是否可行,如果不行,下一個創意能夠馬上接替。
創意可速成,眼光要長遠
當然我不是說精緻模型不重要,而是在與電腦輔助設計相比較之下,創意的表達時間太久,也不符合經濟效益。在目前的產業環境下,創意在腦袋停留的時間必須愈短愈好。在台灣,大家都知道3C產業產品壽命非常短,六個月可能都算是長的;在美國,過去產品生命週期最長的就是汽車,可以高達十年,但是現在呢?只剩下六年,未來還會更短。如果大家還是堅持採用過去的設計「工具」,競爭力會逐漸下滑。
但是當學校單方面配合產業變化,培育符合業界需要的設計師時,業界並沒有主動與學校合作,告訴他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與技能。當然,現在的企業為了提高效率,一個人被當成很多人來用,手邊的工作都處理不完,自然沒有時間與學校合作。
但我還是希望企業可以把眼光放遠,將一些長期的計畫交給學校來做,讓學校出一點力氣,將彼此溝通的橋樑搭建起來,共同提升台灣的工業設計產業。
四十年前,台灣的產業環境逐漸從過去傳統的機械工業中走出,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家電產業率先登上主流產業的位置,孕育出像聲寶以及大同等老字號的家電廠商。
當時台灣的家電廠商與日本家電廠商合作非常密切,由於有許多日本家電廠商已經設計好的現成產品可以沿用,所以這些台灣家電廠商不需要分析產品的使用需求,也不用分析「商品策略」,只需要僱用一些「初級」設計師,將這些現成產品的「外觀」小幅修改,如電冰箱把手等細微之處,就可以送到零售市場上,消費者也就買回去,沒有太多選擇。
在那個環境之下,台灣家電廠商對於設計不夠重視,因此當日本廠商已經生產第二代更先進的產品時,台灣廠商還在拿第一代的產品模仿,消費者也只能被動地接收第二手「資訊」。雖然台灣家電廠商在那時都經營的不錯,但是不重視設計的結果,就無法讓品牌價值出現,就無法讓企業走得長遠。
宏碁開啟台灣設計代工之路
三十年前,宏碁成立,工業設計人才出現流動。因為宏碁鎖定自有品牌的發展路線,需要大量的工業設計師,協助宏碁設計出獨特而實用的商品。從那個時代開始,台灣工業設計的重心從家電產業逐漸轉移到資訊產業,也因為宏碁重視工業設計人才的培育,目前許多大企業的設計部門負責人,都是宏碁體系培養出來的。雖然過去十幾年,台灣的資訊產業都是以組裝或是代工為主,但是藉由宏碁帶動出來,對於工業設計的要求,卻是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台灣各廠商,也讓台灣在轉往設計代工(ODM),甚至是自有品牌(OBM)時,具有足夠的能量。目前台灣對於工業設計的重要性多已能了解,但還是有多數廠商不知道怎麼使用工業設計,不然不會只有這麼幾個品牌在台灣冒出頭,但從了解到使用,是需要時間的培養。未來,除大型公司內部的設計團隊會蓬勃發展外,一些小型的設計公司也會陸續出現,這些設計公司可以為台灣絕大多數的中小型製造業提供諮詢,藉由他們的力量,讓台灣整體產業環境提升,用「設計」躲開中國大陸的追趕。
丑宛茹(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主任): 多給年輕設計師 犯錯的機會
每年到了四、五月的時候,我就會接到許多企業打來的電話,反應工業設計師不夠用,希望我可以直接推薦優秀的學生,進入企業中工作。
但我常在想,如果以台灣的大學來計算,擁有工業設計科系的學校多達二十個,平均一個科系以四十個畢業生來計算,每年近一千個畢業生,這樣的數量會不夠嗎?
想要做為一個成熟的工業設計師,如果只是藉由學校四年或六年的訓練是絕對不夠,至少還需要在職場上磨個五、六年才有可能。
因為工業設計涵蓋的領域非常廣,從汽車到日常生活的鍋碗瓢盆都需要工業設計,每個產業的內容都不一樣,需要了解的知識也不一樣,而學校教的只是幫學生敲開進入工業設計的大門而已,很多技巧要在職場上累積。
找出培養與練兵之間平衡線
所以就我的觀察,業界找不到人,是因為工業設計師的「質」不符,而不是因為「量」不夠。「質」不符的問題牽涉到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學校沒有好好教學生,導致學生不符合需求;另一方面是因為企業沒有時間訓練初級的工業設計師,更沒有時間等他們成熟,相反地,他們希望找到的設計師,一進來就是一個戰將,就要扛起責任。
這個發生在各行各業的問題,可能是一條永遠沒有交集的平行線,但我覺得還是要拿出智慧與耐心,讓這兩條線產生彎曲。
在學校,盡量在通識教育的結構底下,配合現在工業設計趨向整合性的需求,要求學生多接觸不同領域,培養不同能力。
同時,也希望業界可以鼓勵旗下的設計師,勇於站上世界舞台,將自己的作品秀出來,因為設計師可以找到訓練的機會,企業也要容忍設計師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另外我想講的是,企業與學校必須更緊密地連結,才能將台灣的工業設計往前推動。因為最近到中國大陸一趟,我發現中國大陸已經不是我們重要的市場,而是重要的競爭對手。
像是清華大學等一流的學校,他們培養出來的工業設計師或許創意還不能跟我們比較,但是技巧上已經不輸給台灣。這些人才都是萬中選一,他們的目標都非常明確,也非常的努力,所以我覺得他們會給台灣帶來很大的挑戰。
邊守仁(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所長): 把創意內化成 企業的基因
與其他國家或是企業比較,我們工業設計所擁有的優勢,就是過去台灣在製造能力上累積相當多的能量,由於宏碁的帶動,讓許多現在正在推動自有品牌的大企業,具有重視設計並且培植為數龐大的設計團隊,也造成目前台灣企業內部的設計勢力超過外面的獨立設計公司。
過去,台灣的中小企業相當多,組裝或是設計代工的廠商也為數不少,這樣的環境就讓設計顧問公司有存活的空間。但是現在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正在衝擊這些設計顧問公司──就是產業外移。
台灣中小企業紛紛出走,帶出「製造」之後,讓許多設計顧問公司失去舞台。資金夠的,就跟隨著這些中小企業一起前往中國大陸;資金不夠的,有些被大企業收購,有些則可能就此解散,設計師轉往企業內部任職。台灣設計顧問公司目前正面臨四分五裂的情況,尤其在三、四個月前,這個現象最為明顯。
企業中的設計必須打團體戰
國外的工業設計環境也有這種現象。像美國Frog或IDEO這種大型設計顧問公司,已經不像過去風光,這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一家設計顧問公司大到某一種規模之後,就很難維持。
主要原因在於,每一個設計師的創意都是非常獨特,且模仿不出來。過去這些設計顧問公司能夠起來,是因為創立者具有獨特的創意。當這些創立者無法將理念貫穿到每一個設計師時,整家公司就無法凝聚共同的本質,只要設計公司原始的創意總監離開,就會失去光環,就像是IDEO的墨格里吉(Bill Moggridge)卸下首席設計師後,IDEO的聲勢已不若以往。
我覺得未來企業內部的設計勢力會凌駕於一切,特別是在同質性高的產業,如IT產業。身處這些產業,企業需要非常大型的設計團隊提供創意。至於其他產業,只要有一個創意總監就夠,就像是琉園的王俠軍。
台灣要提高工業設計的競爭力,除了這些掌握資源的大型企業必須擔負起帶頭作用外,更必須好好思考如何「內化而外顯」?我們可以看看韓國三星,它的內化腳步就比我們快,而且腳步幾乎沒有停下來,一路推升他們走向國際舞台,外顯於世。內化不容易做,也很辛苦,設計一百個商品,雖然可能只會成功一、兩個,但總比原地踏步好,這是台灣不得不做的事情。
張文智(台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所長): 設計新競爭力,在數位科技
工業設計的重視程度跟產業發展有關。過去,企業界認為好的設計就是要容易生產、製造,但是大約從五、六年前開始,台灣產業界進入設計生產(ODM)階段,下游客戶與企業老闆開始重視創意,開始重視工業設計。
由於台灣產業變遷速度快,產品生命週期短,所以設計師的創意必須很快地表達出來,電腦輔助設計軟體的精進在這方面幫助很多,因此我也常常告訴我的學生,一定要好好學習軟體的使用技巧,將「感性」的創意快速轉化成「理性」的數位科技,而且中間不要有落差,如此才能應付未來快速設計的挑戰。
或許有人會說,實際製作精緻模型對於一個設計者而言,重要性會大於以電腦軟體模擬,因為這樣才可以藉由具「感性」的手,將同屬「感性」的創意完全發揮。
但是我覺得,在今日的設計趨勢中,製作精緻模型的重要性已經大不如前,因為時間已經不容許我們像過去那樣設計產品,不可能有太多的時間去製作一個模型;相反地,先進的電腦輔助設計可以讓設計師的概念視覺化,將創意快速地呈現以及保留,並且迅速知道這個創意是否可行,如果不行,下一個創意能夠馬上接替。
創意可速成,眼光要長遠
當然我不是說精緻模型不重要,而是在與電腦輔助設計相比較之下,創意的表達時間太久,也不符合經濟效益。在目前的產業環境下,創意在腦袋停留的時間必須愈短愈好。在台灣,大家都知道3C產業產品壽命非常短,六個月可能都算是長的;在美國,過去產品生命週期最長的就是汽車,可以高達十年,但是現在呢?只剩下六年,未來還會更短。如果大家還是堅持採用過去的設計「工具」,競爭力會逐漸下滑。
但是當學校單方面配合產業變化,培育符合業界需要的設計師時,業界並沒有主動與學校合作,告訴他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與技能。當然,現在的企業為了提高效率,一個人被當成很多人來用,手邊的工作都處理不完,自然沒有時間與學校合作。
但我還是希望企業可以把眼光放遠,將一些長期的計畫交給學校來做,讓學校出一點力氣,將彼此溝通的橋樑搭建起來,共同提升台灣的工業設計產業。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